近年来,内蒙古政府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以乳业为核心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三年行动方案》《“中国乳都”十四五建设规划》《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年)》《推进奶羊产业发展若干扶持政策》等一系列奶业振兴政策,得益于对乳业产业集群政策的空前保障,奶牛存栏和奶产量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年奶牛存栏达到.5万头,牛奶产量达到.2万吨,实现“双增长”,年加工转化牛奶能力达到万吨,奶牛存栏、牛奶产量、奶类人均占有量、奶产品产值等多个指标稳居全国首位。同时内蒙古提出力争到年,全区奶畜存栏达到万头只,奶类产量达到万吨,乳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亿元。此外,在全力保障伊利、蒙牛“双龙头”的基础上,支持内蒙古盛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内蒙古蒙羊羊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奶羊产业发展。
为达成这一目标,政府鼓励以混合所有制形式同步加快建设奶源基地和牧场,持续加大高产苜蓿和粮改饲支持,提升青贮、苜蓿、燕麦草供给能力。内蒙古自治区年将投入4亿元专项资金,融资签约亿元,推动伊利蒙牛等乳品龙头企业在黄河、嫩江、西辽河流域和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五大优势区域布局自有奶源和加工基地。
奶业振兴,饲草先行,优质苜蓿是提高牛奶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当前我国已进入种草养牛、立草为业的重要时期,奶业振兴对苜蓿等优质饲草需求量不断增加。内蒙地处国际公认的黄金奶源带,草原面积居全国首位,并处于“黄金玉米带”上,目前已形成了一些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规模的草产业集群。在科尔沁沙草地,形成以阿鲁科尔沁旗和通辽为代表的高度规模化专业化草产品产业集群,在呼伦贝尔草原,形成以杂花苜蓿为主的种植基地,在黄河南岸,形成以鄂尔多斯为核心的沙地苜蓿产业基地,在中部呼和浩特正在形成以土左旗为核心的灌区苜蓿种植基地,规模化发展位居全国前列。
与此同时,我国苜蓿产业现状普遍龙头企业少而不强,带动能力不够。全国年产1万吨以上的企业只有50多家,最大的企业产量才20万吨。内蒙地区从事草产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多家,专业化规模生产青干草或青贮的企业80多家,上规模企业不多。整体苜蓿种植科技水平还不强,质量指标及稳定性尚不能满足对上游牧场对优质苜蓿的需求,近年来从美国与澳大利亚的苜蓿草与燕麦草的进口量仍保持持续增长,据海关统计,年1-5月,进口苜蓿53.55T,同比增长8.8%。苜蓿良种、大型收割加工设备依赖进口,苜蓿种植、加工、饲喂全链条系统的科技支撑不够。
目前政府及相关部门正积极推动从政策、资金、技术、金融等方面加大苜蓿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饲草企业、饲草合作社和奶牛场通过订单生产、参股等形式长期合作,建立稳定的购销渠道。从农机补贴、饲草料储备体系、优质饲草种源扩繁和盐碱地改良、专项资金支持及金融对接倾斜等助推苜蓿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内蒙古饲草产业发展的春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