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把产业扶贫作为带动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构建稳定脱贫防返贫长效机制的关键环节来抓,年以来累计投入75.8亿元,通过发展产业带动24.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以持续发挥带贫减贫作用为重点寻求突破,总结形成了“三带一减”产业扶贫模式(即建设扶贫园区带动、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培育龙头引领带动,持续发挥减贫成效),尤其是赤峰扶贫产业园区模式得到国家认可,年5月,全国产业扶贫带贫减贫机制培训会在林西县召开,会后一个月,“支持有条件的贫困县创办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扶贫产业园”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
贫困户零打碎敲发展脱贫项目,很难形成规模效益,也不可持续,更难抵御市场和自然灾害风险。为此,市扶贫办积极引导各旗县探索园区化产业扶贫模式,按照布局集中、资源集聚、规模集约的原则,持续培育壮大扶贫产业园区,形成了扶贫产业园区化、规模化的产业扶贫框架,有效破解产业规模小、效益低、辐射带动能力弱的瓶颈。如阿鲁科尔沁旗肉牛、肉羊、肉驴和牧草等7个产业园带动贫困户户1.6万人;松山区大庙镇公主陵等4个万亩设施农业扶贫产业园带动贫困户户人。全市现已建成各类扶贫产业园区个,通过务工收益、财产收益、生产收益和资产收益等方式,使18.8万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元以上。围绕园区建设,专注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如宁城县围绕设施农业、林果、肉牛3大主导产业,为贫困群众提供了8大类22个小项的“菜单式”扶贫项目,群众称赞“抓住菜果牛,脱贫不用愁”。实施“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提升工程”,强化利益联结,全市引进和培育扶贫龙头企业家、农牧民合作社家、家庭农牧场个,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了辐射带动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