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
贫困人口较多
且当地很多项目
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备不成规模
产业一直没能发展起来
直接导致了当地就业岗位很少
如今,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种产业发展项目渐成规模
很多贫困户有了稳定收入
生活环境也变得越来越舒适
……
阿旗实现了多点开花结“硕果”
和以前大不一样
大草原上建全科诊室
阿鲁科尔沁旗赛罕塔拉苏木中心卫生院新建项目是年昌平区资金项目,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昌平区帮扶资金80万元,年10月该项目正式投入使用。目前该院已建成全科型诊室卫生院,极大的改善了赛罕塔拉苏木医疗卫生条件,为全苏木户名贫困群众就近就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今年59岁的娜仁格日勒,是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赛罕塔拉苏木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医院,路上就要折腾至少两个小时,如今能在家门口就医,她别提多高兴了。
据娜仁格日勒介绍:“现在看病不光省时省力,更省钱。医院看病报销比例是60%,但在卫生院看病,报销比例80%。今天看病正常应该要花,报销完只花了20元。”
新建成的赛罕塔拉苏木中心卫生院建筑面积平方米,主体二层结构,业务用房增至38间,医疗设备逐步更新,科室设置也趋于合理化。目前该院已经开设了蒙医科、内科、外科、检验科、放射科、免疫规划科等全科诊室,可为辖区及附近一万多人口提供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村民种甜菜得“甜头”
年,北京市政府向内蒙古凌云海糖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入扶贫资金1万元,打造了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凌云海百万吨甜菜扶贫产业园区,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专业种植、按劳取酬等方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达到稳定脱贫的目的。
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双合兴村,村民张伟正在自家的甜菜地里工作。甜菜是白砂糖、绵白糖的一种原材料。张伟一家从年开始种植甜菜,也正是这片甜菜地让他家摘掉了多年的贫困户帽子。
凌云海百万吨甜菜扶贫产业园区是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扶贫项目。农民可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把土地租赁给产业园,从中获得一笔收入,同时愿意种植甜菜的农户,产业园还可以先行垫付种苗、肥料等农资,并根据农户家庭情况把设备免费或者是成本价提供使用。
如今,全旗甜菜种植面积由年的8万亩,增长到今年的17万亩,带动阿旗近万人参与到甜菜产业中。这其中,有96户贫困户参与种植甜菜余亩,户均增收元以上。
甜菜成熟后,将被运往凌云海百万吨甜菜扶贫产业园进行加工制糖,目前该产业园已经建成日加工甜菜吨制糖生产线,预计年均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左右,另为当地解决了多个就业岗位。
添香菇冷棚,走稳产业致富路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先锋乡张家伙房村常年干旱少雨,坡耕地居多,外出务工者居多,村庄逐渐“空心化”。年,村党支部经过多方考察,最后选择了种植技术简单易学、回收有保障,且能够适宜本村气候条件生长的香菇作为主导产业推广发展。
今年,在昌平区的助力下,利用京蒙帮扶资金,张家伙房村的香菇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配套设施更加完善,这给村集体收入带来更多上升空间,让更多村民有机会通过劳动实现脱贫增收。
年6月,张家伙房村用于发展香菇产业的冷棚和保鲜库正式开工建设,7月,12万个菌棒如期进棚上架,8月份,产出第一批共计斤香菇,打包装车,由经销商出口到韩国、日本及朝鲜等地,初步成为了一个出口创汇产业,短短3个月的时间,谁也想不到,探索试种的“小香菇”竟给先锋乡张家伙房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民族工艺开启脱贫致富路
坤都镇传统民族工艺厂新建项目是年昌平区资金项目。项目总投资.4万元,其中北京市昌平区帮扶资金万元,目前该厂已建设成集生产、技能培训、合作交流、展示推介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扶贫产业工厂。
走进昌平援建的玛拉琴呼蒙古包厂扶贫车间内,今年59岁的玛尼扎布正在忙着制作蒙古包哈那(即蒙古包外墙),然而几个月前他还在四处奔波打零工,收入仅能解决温饱,现在他通过学习,凭借这一门好手艺,每月至少能拿到0元的工资。
年,昌平区政府与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结对,为使扶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年昌平区政府投资万元,在阿鲁科尔沁旗坤都镇建立了一家从事传统手工艺蒙古包、马鞍及实木家具等民族传统制品的传统民族工艺厂。
工厂建立后,坤都镇政府将其承包给有技术、懂管理的优秀团队经营,自今年5月工厂正式开工以来,该厂已加工并出售蒙古包多套,这些产品不仅在当地供不应求,还销往了临近盟市,同样大受欢迎,仅4个月该厂收益就达到了多万元。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