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科尔沁草原腹地,地形地貌兼具沙漠、草原、湿地、湖泊、疏林、山地等特点,是科尔沁疏林草原最典型、最具生物多样性的地区。其前身为哲里木盟(蒙语意为马鞍肚带),于年(清朝崇德元年)建盟,年经国务院批准撤盟设市。
通辽市境内居住着蒙、汉、满、回等41个民族,其中,蒙古族人口.85万,占全国蒙古族人口的1/4、占全世界的1/5,是全国蒙古族人口居住最集中的地区,民俗风情浓郁。
风景名胜
1.科尔沁草原
科尔沁,明朝时期译好儿趁、火耳趁,清朝时期又译廓尔沁,来源于蒙元时期的火儿赤(箭筒士),是汗廷卫士的一种职务名称。因善射著称的哈布图哈撒尔及其子移相哥曾统领蒙古汗廷卫士中的箭筒士,其后裔所属部落便得名为“科尔沁”。
哈布图哈撒尔是成吉思汗二弟,这位勇猛善战的弟弟辅佐着哥哥,在统一各蒙古部落战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军功。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赐予他封户,驻牧于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历经元朝一代,其后裔都在这里驻牧、繁衍出众多的蒙古部落。
明朝洪熙年间(年),哈布图哈撒尔第十四代子孙中有位名叫奎蒙克塔斯哈喇的部落首领,率其部众来到嫩江流域,自称“嫩科尔沁”,以与其弟巴嘎诺颜(诺颜意为官或长官)部的阿鲁科尔沁相区别。
后略去“嫩”字,直呼科尔沁部。在蒙古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嫩科尔沁、阿鲁科尔沁、四子部、茂明安、乌拉特及青海和硕特等部族均属科尔沁部分支,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嫩科尔沁部,其驻地就是通辽地区。
今天通辽的地域,只是清代科尔沁草原的一部分。历史上的科尔沁部,已先后被划到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多个盟市和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现在的通辽市只有科左中旗和科左后旗2个科尔沁旗。
因此,今天所称的科尔沁名称不再是指地域上的名称,已经发生转化,即由清代的地域名称转化成一种文化名称,成为一个文化品牌,具体是指今天通辽市地区的特色文化。
2.胡服骑射的“胡”
在通辽地区活动的、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主人,就是东胡族。东胡族发展到战国时期已经成为燕山以北和松辽平原上的最大部落联合体。
对春秋战国时期东胡族生活的地理位置,战国文献和《史记》上都有记载,《战国策·赵策》写道:“赵东有燕、东胡之境”,《史记·匈奴列传》写道:“燕北有东胡,山戎”,《史记·货殖列传》上写道“夫燕,南通齐赵,东北边胡”,这里的“边胡”就是东胡,而燕的东北就包括通辽这一带。
在战国后期,东胡已逐渐强大,并与燕、赵两国频频发生接触和交往,这时“东胡”的统治中心,一般认为在饶乐水(现西拉木伦河)和狼河(现乌力吉木仁河)之间,即在今天的通辽市开鲁县北部、扎鲁特旗西南部和阿鲁科尔沁旗东部的广大草原之上。
当时东胡人以游牧为主,不做固定城郭,以车仗、驼、马围(聚)之为城。至今,扎鲁特旗西南查布嘎图大黑山上还存有大量东胡人的人面岩画,阐释着早期东胡人在这里的游牧生活。
公元前年前后,赵武灵王在位时,东胡人经常掠抢燕、赵等国。在与东胡人交战过程中,赵国以车战为主,经常被人健马疾、精骑善射的东胡人打败,交战中车战显得非常落后。为了减少战争损失,赵武灵王决定实行改革,他们学穿胡人窄袖紧身的衣服,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用骑战取代了车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胡服骑射”,成为中原向东胡人学习军事技术的一个特例。
3.燕长城
秦开是战国七雄时期燕国的名将,公元前年前后,燕国被东胡人击败,无奈之下燕国把名将秦开当作“人质”送往东胡质押。秦开长期生活在东胡,并得到东胡人的信任,也参与东胡人的很多重大活动,熟悉了东胡内部情况。
后来,秦开逃回燕国,重新组织军队袭击东胡。东胡人被打败,向东北退却了一千多里,回到了科尔沁草原中、东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开却胡”。后来由秦开主持,在燕国北边修筑了燕长城,它起自造阳(现河北独石口附近),止于襄平(现辽宁辽阳市),横穿通辽市库伦、奈曼两旗,全长华里,燕长城设有城堡、关隘、烽火台等。这就是秦开却胡修筑“燕长城”的历史。
#通辽#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要结束了,非常感谢小伙伴阅读本文,中国地大物博,已经诞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想看到更多有趣的内容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