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古墓发现降真升仙图,充满男性幻

北京湿疹医院哪里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620/9083902.html

古代中国历来就有华夷之分,但华夏文化灿若星河而外夷文化却鲜为人知,尤其是“辽”与“契丹”的丧葬习俗。人们大多只能通过一些道听途说的前人回忆来想象他们的风土人情,比如写出《虏廷事实》的南宋人文惟简。历史典籍找不出有关他的半点生平,可以说与平民并无二致,但其记录的北人习俗却让人大开眼界:

北人丧葬之礼,盖各不同……惟契丹一种,特有异焉。富贵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肠胃,涤之实以香药盐矾,五彩缝之,又以尖苇筒刺于皮虏,沥其膏血且尽,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耶律德光之死,盖用此法,时人目为帝羓,信有之也。

上面所言则是耶律德光遗体处理方法的坊间传言,其可信度多少不得而知。值得庆幸的是,随着考古的不断发展,许多辽代墓葬相继被发现,它们都极大的填补了古代辽国丧葬习俗的历史空白,其中又以宝山辽墓为最。这座古墓的一号墓主是一位14岁的少年,但其墓室内壁画《降真图》,既体现了升仙的渴望又充满了男性幻想,着实让人百思不解。

这座古墓是年在内蒙古赤峰阿鲁科尔沁旗宝山县被发现的,便以地名为名,据专家介绍,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辽代壁画墓,建造时间大约在公元10世纪20年,遗憾的是发现的时候墓葬已有多处盗掘迹象,随葬品也是寥寥无几。不过专家在清扫之时也就发现了些许残存的遗物,诸如金丝和流金錾花饰物以及金环等对象,这些已经足以说明墓葬中必然使用了大量的纯金及鎏金等随葬器物,在配合墓室壁画及结构基本断定这是辽代皇室墓葬,很大可能是属于安端一支。这些结论在1号墓中得到了充分的应正,因为其中一通墨书题记明白无误的写着“天赞二年癸未岁,大少君次子勤德年十四,五月廿日亡。当年八月十一日于此殡。故记。”再次说明此墓定是辽代或契丹的重要皇族。

虽然墓室内随葬品被洗劫一空,但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那就是壁画,这些壁画对墓主的生活习性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线索。1号墓的壁画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墓室甬道中分别是三对与人同高的男女门吏和侍者,其中男性门吏头上戴着黑色幞头、身上穿着褐色团花锦袍、双手作叉手礼状,面部瘦削深目钩鼻具有明显异域特征,女侍身穿团花长袍,长发垂肩绘于门西侧,她们出现在这个位置,预示着石室内部的私密。

第二部分便是环绕石室的外围空间壁画,这里的壁画大多都是日常生活的图像,这里所绘的人像具有明显的写实风格,他们的服装与发式都充分的体现了契丹人物的风情,其中还包括墓主的男性贴身侍者以及戴着用金箔装饰的马辔头和鞍具的墓主坐骑,这里壁画中的人物都极具个性和传神,说其栩栩如生毫不为过。

与前者截然不同的是石室内部的壁画,充满了中原历史及神话的气息。尤其是东墙上几乎都是我们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及神话故事,在东墙壁画上还有一个橘黄色界框,里面写着“降真图”,这无疑是这幅巨大壁画的题目。而壁画中的人物也多有榜题署名,如左下方几案旁的“汉武帝”,他前面乘云而来手托蟠桃的仙女起首便是“西王母”。熟悉历史的必然知晓这是《汉武帝内传》中的一则神话故事,讲的是元封六年汉武帝迎西王母于承华殿前的故事,故事中西王母赠送给汉武帝的便是《五岳真形图》及四个蟠桃。

壁画显然是浓缩了“降真”与“赠桃”的情节。而西王母身后的仙女榜题中首字为“董”,专家推测此女当是董双成,随后的仙女因榜题残存只见末尾“后”字,专家推测应该是古代有名的后妃。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可能源自唐朝《周秦行记》中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作者在偶然的际遇中与古代有名的美女相会,还得以在薄后的安排下得以与昭君同寝的故事,这些美女包括薄太后、戚夫人、王昭君、杨贵妃、石崇园中的绿珠、东昏侯宫中的潘美人等。而壁画中西王母除了仙女以外还带了美后想必也是体现了墓主同样的男性幻想。

值得一提的是1号墓中的墓主才14岁,墓室壁画的题材及特殊内容显然不是其本人选择。这就说明决定墓室壁画题材及内容的必然是其家属,这也就充分体现了墓主对汉文化的浓厚兴趣及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261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