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商都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都

                            

原创商都县融媒体中心活力商都来自专辑百年商都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都

东汉末年,先历黄巾起义,继经董卓之乱,陷入割据势力之间的纷争,最后呈鼎足之势崛起魏、蜀、吴3个政权。

魏为公元年(汉献帝延康元年)曹丕(曹操子)代汉所建,都洛阳,史称曹魏。统治区为今淮河两岸以北中原地区和秦岭以北关中、陇右24、河西25地区,西包新疆,东抵朝鲜半岛西北,北接大漠。公元年,魏帝曹奂被司马氏取代,国亡,历5帝、46年。

蜀为公元年刘备在蜀地所建,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占有今四川、重庆、云南大部分地区、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流域一部分。公元年,后主刘禅为魏所灭。历二帝、43年。

吴为公元年吴王孙权所建。年,孙权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州),旋即迁建业(今南京市),统治区为今长江中下游,南至福建、两广以及越南北、中部。公元年,末帝孙皓为西晋所灭,历四帝、59年。

三国时期,中国的历史再次陷入割据状态,也为民族大融合树立了起点。

晋为公元年(三国魏咸熙二年)司马炎所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年灭吴,统一南北。统治区域东至东、南海,西至葱岭,西南到云南、广西以及越南北、中部,北抵燕山,东北迤至朝鲜半岛西北部。公元年,匈奴人刘曜攻入长安,愍帝下台,西晋土崩瓦解,历4帝、52年。公元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史称东晋。公元年,晋恭帝司马德文为南朝宋所代,前后历11帝、年。其疆域北境多变,大体上止于淮河之时为多,东南、西南与西晋同。

南北朝是时代统称。从公元年东晋灭亡至公元年隋文帝杨坚灭陈,其间年,因中国历史呈南北对峙局面,故名。南朝据守南方之地,自公元年宋武帝刘裕代晋称帝,至后主陈叔宝于公元年亡国,历宋、齐、梁、陈4代,存世年。北朝为十六国以后,北方先后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和南北朝以前的隋朝之统称。其中北魏为鲜卑族拓拔氏所建。公元年,拓拔珪称王,重建代国,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改国号为魏。公元年,迁都平城(今大同市),称帝。公元年,拓拔焘统一北方,与南朝对峙。公元年,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改姓元,故又称元魏。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境初以黄河为界,后逐渐扩展到秦岭、淮河,占有淮南地。公元年孝武帝时分裂为东、西魏,后东魏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北魏共历14帝、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蒙古高原漠南仍为“蛮狄”之地。具体情况是:

(一)、曹魏控制的北疆,乌桓势力渐强。乌桓,东胡之一支。汉初,东胡被匈奴袭破后,部分余众退保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北境大兴安岭南端),以游牧、狩猎为生,受匈奴统治。汉武帝时遣师击破匈奴东部地区,原居今内蒙古赤峰市一带之乌桓族附汉,徙居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东汉初这支乌桓族入居塞内,分布于“五郡”属国以及代郡26、雁门27、朔方28等郡。汉武帝时始置护乌桓校尉,东汉初复置。曹魏沿袭汉制,在广宁(今张家口市)置护乌桓校尉权理。当时,中原军阀混战,辽西乌桓乘机南侵,曾攻破幽州(今北京市),掠汉民十余万户,且包庇曹操政敌袁绍集团欲复故地幽州、冀州。为排除乌桓的威胁,完成北方统一,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公元年)发兵远征,斩其首领蹋顿,收降20余万口,其余一万余落(邑落)全部迁入中原与汉人融合,并精选为骑兵,仍命乌桓公、侯、大人率领,随曹军南征北战,成为“天下名骑”,对曹操完成和巩固北方统一起到巨大作用。由是可知,三国魏时,商都当为曹魏政权控制的内附乌桓之地。

(二)、西晋建立后,在惠帝元康元年至永兴三年(~)间,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皇位发生了“八王之乱”29,历时16年之久。其后果一是官逼民反,迫使流民到处揭竿而起,严重动摇其政权基础;二是为边疆各族上层贵族参与中原内战打开方便之门,于是,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乘虚而入,纷纷在中国北部及中原部分地区先后建立政权,形成“五胡十六国”30局面。当时,由氐族苻氏所建之前秦至苻坚时,去帝号,称大秦天王,先后灭前燕、前凉、代国,一度统一北方。因此,西晋时的商都,一度在前秦的势力范围。

(三)拓拔鲜卑建立北魏王朝、统一北方后,在漠北,于公元四世纪末至五世纪初,兴起一个柔然族与之抗衡。柔然,源于东胡,亦称蝚蠕(run)、蠕蠕、芮芮(ru)、茹茹,拥有部众,初附代国。拓拔珪南迁平城后,进居阴山一带。公元年(北魏天兴五年),首领社仑统一漠北,自称豆伐可汗(可汗,北方游牧民族君主称号,相当于汉族之帝王和匈奴之单于),盛时疆域西到焉耆31之北,东至朝鲜之西,北抵今贝加尔湖,南与北魏相邻。与北魏时战时和,先后南侵27次,来去无常。为加强边防,北魏一是修筑东起赤城(今河北赤城县)、沿今内蒙古南部西至五原(今包头市西)、延袤余里的长城,在各口配戍卒守卫;二是在北部沿边设置6个军镇(军事据点),自西向东依次为沃野(今内蒙古五原县北)、怀朔(今包头市固阳市西南)、武川(今武川县西)、抚冥(今四子王旗东南)、柔玄(今兴和县东北)、怀荒(今河北省张北县境),每镇置“镇都大将,统兵备御,与刺史同”,这既巩固了对柔然的胜利,从长远看,也打通了中原和大漠梗阻的经脉,对维护北部边疆的安定有积极意义。

北魏时期的商都,不再蜷缩一隅,被荒蛮、寂寥、冷僻等主题词紧紧包裹着,开始舒展弱小的身躯投入一定的区划怀抱。对此,《商都县的历史沿革》说,北魏、北齐、后周时,商都“属匈奴之漠南”;《商都县志》说,“北魏柔玄镇辖有今商都广大地区”。考查历史,发现前说不大对头,因为匈奴在汉朝打击下分为的南北匈奴,到南北朝时逐渐融合于其他各民族,从此在历史中消失,所以,此说有“妄估历史”之嫌。后说不仅契合历史且有历史依据。就“六镇”设置而言,商都当时归属柔玄镇是很有可能的,因为柔玄镇治今兴和,兴和与商都是近邻,相距仅有一百余里;而另一个军镇怀荒镇治今张北县,张北县在商都东部,地理上处于同一平行线上。因此,柔玄镇辖境向北延伸至商都合情而又合理。

最最重要的是,商都境内留下了北魏深深的印迹。据《从出土文物看商都历史》介绍,商都县发现北魏时期的文化遗存有大库伦石豁子窖藏和二道洼称干井、四台坊子窦家村墓葬。石豁子窖藏出土文物11件,尤以大员铜壶价值较大,也最为珍贵。该壶鼓腹阴文“大员”即“天圆”之义,表达了中国古代传统“天圆地方”之原始宇宙观,是北魏鲜卑族首领举行祭天仪式时所用的礼器。年,内蒙古自治区举办“建国四十周年大庆展览”时,“大员”铜壶在自治区博物馆展出。年,随自治区出国文物展览在美国各大城市巡回展出。现藏于自治区博物馆。此外,秤杆井村墓葬收回失散的铜釜、镶金泡饰,窦家村墓葬收回的泥质灰陶罐、鎏金带饰、铜镜、泡饰、铁剑等文物,以及石豁子窖藏出土的犁铧、镂孔器也很珍贵。另据《古驿七台》介绍,商都境内发现了北魏长城遗址,从长城的走向与经过之地看,似于前文提到的“在赵长城基础上修建的秦长城”是一回事。此长城究竟姓“秦”还是姓“魏”,因缺乏有力佐证,不敢妄下断语。如果它的的确确是北魏长城遗址,那么就为北魏时商都的政区归属增加了认识上的重要砝码。文物、古迹是历史的见证,“大员”铜壶、铜釜、鎏金带饰、镂孔器和北魏长城遗址等宝贵的文化遗存,雄辩地说明了北魏时期的商都,是一块得沾时代风云的热土。向祖国北疆伸出了柔韧的臂膀。

注释:

24陇右: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故名。约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另,唐方镇名,开元元年()置陇右节度使,治鄯州(今青海乐都县)。

25河西:春秋、战国时指今陕西、山西二省黄河南段以西地。汉、唐时指今甘肃、青海二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另,唐方镇名,景云二年()置河西节度使,治凉州(今甘肃武威市)。

26代郡:本代国,战国赵武灵王置郡。秦、西汉治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西汉时辖境相当于今山西阳高、浑源等县以东,河北淮安、涞源等县以西的内外长城间地及内蒙古兴和县地。东汉移治高柳县(今山西阳高县),三国魏又移治代县。北魏所置代郡治平城县(今山西大同市),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外长城以南的大同市、左云县等地。

27雁门郡:战国赵武灵王置。秦、西汉治善无县(今山西右玉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宁武县、雁门关以北,大同市、浑源县以南,和内蒙古黄旗海、岱海以南地区。东汉治阴馆县(今山西朔州市东南),属并州。三国魏移至广武县(今代县西南),北魏属司州,隋大业初改代州为雁门郡,唐复为代州,旋又改为雁门郡。

28朔方郡:西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治朔方县(今内蒙古杭锦旗北),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东汉移治临戎(今内蒙古磴口县北)东汉末废。东汉时匈奴南单于分部众屯此,助汉守边。

29八王之乱:西晋宗室间争夺皇权的变乱,与乱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jiǒng),长沙王司马懿(y),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yng),东海王司马越。

30五胡十六国:旧史称匈奴、羯、鲜卑、氐、羌5个少数民族和前赵、成汉、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南凉、南燕、西凉、北凉、夏、北燕等十六国。“胡”,旧史对少数民族的统称。

31焉耆:西域国名。又作乌耆、乌缠、阿耆尼。国都在员渠城(今新疆焉耆县西南四十里城子,一说在四十里城子西北日仔和田旧城)。居民务农、捕鱼、畜牧,有文字。初属匈奴,西汉属西域都护府,汉末复属匈奴,东汉内附,唐初附西突厥。

原标题:《(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32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