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8时许,世纪广场再次被阵阵欢腾淹没。
阳光下,国旗挥舞,彩旗队旗飘动,口罩遮不住爽朗笑声……连日来,作为我市核酸检测基地的世纪广场,已经见证了多支援吉医疗队伍凯旋;现在,内蒙古援吉医疗总队将在这里说再见。
欢送仪式现场。
驰援江城的各省区医疗队中,人的内蒙古援吉医疗总队规模最大。广场边等待转送他们的20台大巴列阵整齐,很像那首脍炙人口的蒙古族民歌《鸿雁》所唱——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
只有向疫情肆虐昼夜鏖战的起与始、向记忆深处追溯,我们或许才能真正知道并记住这支来吉最早、规模最大的援吉医疗队伍里,都是怎样的人,经历了怎样的事……
龙嘉机场落下第一架驰援包机
3月14日12时38分,首架驰援吉林抗疫的包机,乘载着88名内蒙古自治区首批援吉医护人员和2吨多医疗物资飞抵龙嘉机场。
当天,共有9架援吉医疗队包机抵达这里,6架来自内蒙古,共送来内蒙古各市盟、县旗的7支医疗队、名队员。
许多队员抵达我市时,已是深夜。医院护士长保志丽毫无睡意。路上已经接到通知,当晚他们就要接管刚刚由一医院。“我什么都来不及想,就在琢磨怎么接好下面的工作。”
来自市直机关下沉干部、医院医护人员、志愿者代表组成欢送队伍,挥动手中国旗,欢送英雄返程。
如今他们得到这样的评价:忘不了那个风雪之夜,你们来不及休整即投入了第四方舱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创造了午夜抵达、凌晨开舱的“内蒙古速度”。
但这个“内蒙速度”是怎么创造的呢?
医院副书记刘迎春,从去年11月起就几乎没有回过家。“11月去的额济纳,12月是去海拉尔,2月下旬离开呼和浩特,然后3月14日,到了吉林。”
很多人都知道,内蒙古自治区援吉医疗队集结时,内蒙古疫情刚刚平稳。所以有这样的描述:在呼和浩特市,车站这边,多名医务人员刚刚被送别,其中一部分人就立即向机场集结、驰援吉林。
这当然不会是“内蒙速度”的全部缘由,但一定有这个缘由。
据介绍,为驰援吉林,内蒙古医院、医院星夜抽调近名医护人员;刚刚全域降为低风险的包头市,医院集结50人;兴安盟紧急组建88人的医疗队,每人都配备了不少于7天的防护物资和生活物资;兴安盟紧急调运万元的医疗物资;通辽市火速抽调88名医护人员,还有赤峰市、呼伦贝尔市,都是火速集结、紧急出发……
火线增援的方舱实验室和透析支队
核酸检测被誉为发现新冠病毒的“金钥匙”。
新一轮疫情发生后,我市开展多轮全域核酸检测工作,一时间检测能力达到极限,检测机构压力巨大。当求援信息发到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党委立即决定,将两座移动方舱实验室调至我市。
30小时后,两台方舱实验室运抵投放我市世纪广场。他们还随队增派了2名方舱技术工程师,到达后第一时间对设备进行调试,确保方舱即投即用。
这种火线增援,接下来还有。
3月16日的疫情防控调度会上,医院方面反映:因部分医护感染、隔离,血液透析医疗资源不足,坐镇指挥的省领导现场与内蒙古自治区领导连线,请求支援。回应是:但有需要,全力以赴。内蒙古自治区再次紧急调配61名专业医务人员赶到我市。
内医院肾内科医生夏丽华说,她3月16日下午5点多接到通知,然后就体检、整装,第二天晚上就到了吉林市。还在路上就得到当晚接诊通知。“两个同事,晚上10点多出诊,后半夜才回来。”
正是这样的火速增援,保证了我市血液透析特殊群体的诊疗需要。在我市期间,内蒙古援吉血液透析医疗队共计接诊患者余名,完成透析余例次。
永久性方舱里,他们为彼此感动
内蒙古援吉医疗总队整建医院,将成为我市永久性方舱。
这座方舱由中泰驾校大楼改建而成,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建设床位张。医疗队接手时,主体改建刚刚完成,主要收治新冠肺炎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
内蒙古援吉医疗总队抵达我市后,医院熟悉环境,成立临时党委,实行院长负责制,严格划分“三区两通道”,陆续设立了5个诊疗区,84个护理单元,并预留抢救单元。
3月14日当晚,首批医疗队医院,医院患者诊疗工作,连夜开始收治患者。“第一天,就接收了多位患者。”内蒙古自治区援吉医疗总队领队乌盛渊说。
今日挥手告别,期待他日相聚。
就在这座方舱里,双向奔赴的爱和感动,一个多月来,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一些感动是这样的手写感谢信:“我妈妈做透析时突然要大便,护士王雪不仅不嫌弃,还快步上前护住老人的手臂……向她和来自内蒙古的团队致敬!”“住院第四天,夜里10点多,7岁小孙子确诊阳性,身边没家人陪着,不知道要被转到哪里,是护士李丹丹帮我多方联系,当晚就把孩子接到这儿了……”
返程车队行驶在吉林大街上。
一些感动是这样的健身操——医院内都是新冠肺炎患者,大家情绪低落、氛围紧张,医疗队就发动有特长的患者带领大家做呼吸操、八段锦等,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还有一些感动,是这样的——
通辽市医疗队联络员张丽娜说,负责方舱、驻地之间点对点转运的两位司机50来岁,白天晚上两班倒,无论风雨、随叫随到,“不管多晚,就是一个人,也送。”
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胡金燕说,无论是驻地、还是志愿者,一直以来把队员们照顾得很好。“有时回来晚了,竟然还有热乎乎的麻辣烫!”
在我市期间,在方舱内外,内蒙古援吉医疗队员以精湛的医术、严谨的管理、高尚的医德,使得多名感染者得到及时收治,名感染者康复出院;援吉核酸检测队共完成核酸检测样本30.27万管,每名检测人员平均每日工作时长13.88小时……
返程车队穿过吉林大桥。
医院呼吸科医生王震环说,疫情是灾难,也是考验,让人成长,感受到作为医者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他将带着这样的思绪“北回还”。而对所有江城人来说,心中怀抱的只有感恩和期待,期待山河无恙时,这些草原上的雄鹰可以再回吉林,共叙兄弟情,“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江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准张春和/文
凌西政/图
文章来源:江城日报吉林乌拉圈AP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