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农民的得力新农具MAP智农APP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中国全面开启建设农业强国的征程,数字化农业科技的舞台越来越广阔。在祖国大江南北,数字化种植工具正在成为中国农民离不开的新农具,数字农业技术正在加速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日前,由先正达集团中国开发的数字化种植管理工具MAP智农APP,夺得红点品牌与传达设计奖,打破了红点奖自创立以来的一项记录——成为在品牌与传达设计奖“Apps”类别颁发的首个农业领域奖项。

红点奖(RedDotAward)源自德国,是全球工业设计领域最富影响力的奖项之一。被誉为全球工业设计领域的“奥斯卡”,红点品牌传达设计奖有着极为严苛的标准,尤为注重考察两大指标:设计质量和创新成就。据悉,MAP智农正是因为在这两大层面的突出表现,而获得国际评审团的认可。

遥感巡田省时省力

来自辽宁辽中的MAP智农用户陈鹏,种了多亩水稻,他在水稻生长前期根据观察遥感图,查看到黄色区域长势不好。“我跟着导航到地里查看,发现黄色区域有苗稀现象,及时施肥,长势见好。后期遥感呈现绿色的部分长得密容易犯病,我就会去地里查看,而黄色和红色稀疏的地方不容易犯病就不用去看了。”陈鹏一边打开MAP智农APP一边介绍说,“以前巡田看水稻长势需要2个多小时,现在用了MAP智农的遥感功能,巡田有目的性,20分钟就能巡完。”

而另一位农户发现他的地里有一块区域明显比周边长势更旺,推测是因为杂草滋生,而这位农户前几日刚刚施撒了除草剂。看到影像的异常后,他决定到地里一探究竟,发现果然是杂草,是因为前几日的除草剂漏喷了这个区域。他马上补喷了除草剂,过了几田,这个异常区域恢复正常了,跟周边的颜色区域一致了。

MAP智农迄今诞生已有5年时间了,系先正达集团中国MAP与数字农业业务单元研发的一款面向中小规模农户的种植管理工具,利用遥感、气象、精准种植等数字农业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健康进行全程监测,并为农户提供精准的种植决策。

为了让小农户一看就懂、一用就会,MAP智农团队在设计上做了很多探索。“对于农户来说,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是直接告诉结论。”先正达集团中国MAP智农产品总监马彦介绍:“举个例子,比如遥感巡田,很多农户不会看,怎么办?我们一定要帮到底,MAP智农会直接把异常区域标注出来,而不是让农户自己通过颜色的差异去辨别分析。”

除了在设计上精益求精,MAP智农在线下依托先正达集团中国多达多名的农艺师团队,他们常年活跃在田间,指导农户学习使用线上工具。“如果仅仅停留在线上,数字农业工具很难落地,必须有线下支撑,这是中国农业的现状。”先正达集团中国MAP数字化总监、数字农业总经理单奕认为。

农业气象精准预报

2小时的短临降雨功能对指导农事非常有帮助,也最受农户喜欢。前不久,就山东汶上义桥镇的农户高帅正在进行小麦拌种,突然收到MAP智农的短临降雨提醒,半小时内有雨。他马上找来雨布,盖在种子上。果然过了15分钟就开始下起雨来,这为他挽回了2万斤小麦种子的损失。

在全球范围内,数字化农业技术大势所趋,但在中国,受农情和农民群体的特点所限,数字农业要真正落地,不得不面对诸多障碍。

“欧美的数字农业技术非常先进,但他们是大农业,而中国耕地大都碎片化,加上中国种植群体总体年龄偏大,如何让数字农业工具覆盖每一个分散的地块、触达数以亿计的小农户,这是难题,也是MAP智农在设计之初就需要充分考虑的。”单奕解释。

在评审过程中,国际评审专家总是一再追问:真的能精准到每一个地块和每一个小农户吗?“他们不敢相信。”单奕说,事实上,针对碎片化的耕地,MAP智农可以实现5×5公里气象预报和1×1公里短临降雨预警,精准到了每一个地块,借助遥感技术,MAP智农对接入系统内的每一块耕地都可以做到远程巡田,在线监测作物长势。

把耕地搬上云端只是第一步,要让数字化农业技术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停留在空中楼阁和纸面上的科技,关键还是要靠效果说话。

年7月,在中国草都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几十万亩的苜蓿草进入晾晒打捆季节,这时候最怕下雨。就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所有农户措手不及的时候,种了亩地的老胡,却在这场暴雨来临之前几小时完成了苜蓿草的抢收。原因就在于,他在下雨之前收到了来自MAP智农的短时临近降雨精准预报。

普惠开放农户免费

10月的宁夏贺兰县,这个被誉为“北方的鱼米之乡”之处,水稻采收期已近尾声。走进常信乡四十里店村,大片稻田地里的水稻早已收割入库,稻田里每隔一米便堆放着一捆捆金黄的稻秸。

“以前种地凭经验,现在就得凭科技。”一大早,与土地打了20多年交道的荣辉刚从自家地里忙完农活,赶忙点开手机上的智农App系统,颇为兴奋地向邻居展示前几天秋收时自家水稻的“田间秀”视频。

MAP智农是一个普惠、开放的平台,对农户免费,对农业产业链上的资源方开放。截至目前,MAP智农服务的农户已超万人,覆盖耕地面积大约2亿亩。“我们希望MAP智农能为更多农户服务,我们的目标是能覆盖每一块耕地。”单奕说。

把耕地搬上MAP智农的云端,是数字农业落地的重要一步,对农民而言,操作其实很简单。“MAP智农提供了三种操作方式:第一种是直接在地图上绘制地块,第二种是手持APP绕地行走,第三种是在APP上直接选择已经自动识别出来的地块。完成了这一步,MAP智农便可以为农户提供包括遥感巡田、病虫害预警、精准气象、农事记录等在内的一系列线上服务。”马彦介绍。

“如果说MAP智农有何特殊的价值,除了普惠、精准、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之外,还有一点,那就是数据的小、全、真、活。”单奕解释,所谓小,是指数据可以精准到每一个农户;所谓全,是指从田间到餐桌,每一个数据都能完整的追溯;所谓真,是指MAP智农的数据系从服务中产生,自动搜集,而非人工填报;所谓活,是指MAP智农每天有1.3T的数据送上来,这些数据是一座有待挖掘的金矿。

在MAP智农上,农户只需要上传作物照片,系统便会识别病虫害或营养等问题,并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在这里面,MAP智农便是运用了技术手段,通过不断积淀大数据和持续的机器学习,快速做出诊断。目前,针对柑橘等作物病虫害,MAP智农诊断病虫害和作物营养问题的准确率已达86%,种植菜鸟也能秒变神医。”马彦说。

听听天气预报,到田里看看庄稼长势,和同村聊聊哪个牌子的农药、化肥“有劲儿”……这是过去农民种田的方式。

在手机上看看遥感图像,了解每块田里庄稼的长势,确定某块地是缺水还是缺氮,再学习点农业知识,顺便把需要的农药化肥买了……这是今天一些农民,很可能就是未来中国职业农民的种田方式。

中国的农业生产同样正在迎来一次深刻的数字化进程。未来的农民很可能和城市里的员工一样,用手机就可以完成许多过去必须在办公室或者田间完成的工作。

未来已来,这正在成为现实。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61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