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化集团在助力阿鲁科尔沁旗脱贫攻坚过程中,通过开展定向技能培训,拓宽贫困群众的“就业路”。
03:28在阿鲁科尔沁旗赛罕塔拉苏木的扶贫车间,每个月一次的蒙古族传统刺绣培训正在进行。来自苏木10个嘎查的牧民,农闲时间都会来这听课。
阿鲁科尔沁旗赛罕塔拉苏木宝楞嘎查牧民朝鲁门:我从小就喜欢绣花,绣蒙古袍,一直想学都没机会,今年开始我们村建了一个扶贫车间,每次培训都来学,现在蒙古袍上的花都会绣了。
阿旗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手工艺品品种丰富,利用这一优势,中化集团投资.65万元,建设了民族手工艺扶贫车间和生产实训基地,以“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带动全旗10个苏木乡镇多名贫困户增收脱贫。
阿旗职教中心刺绣老师牡丹:我们从去年开始已经培训10多次了,大约是0多人受益。最近几个月我们开始接兴安盟那边的订单,然后把订单分给牧民们去做,我们指导她们怎么秀,这样还可以增加她们的收入。
发展民族手工艺产业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就地转换。在阿鲁科尔沁旗先锋乡,一条从笤帚苗种植、收购、加工以及草编工艺品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已经形成。
阿鲁科尔沁旗先锋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郭宏杰:先锋地区耕地14万亩,其中坡耕地就有11万亩,应该说是一个土地贫瘠又比较缺水的地区,我们多方外出学习,然后把适合坡耕地种植,对水土的要求又不是太高的笤帚苗,作为了全乡脱贫攻坚的一个朝阳产业。
为了让草编产业落地生根,中化集团投入万元,在先锋乡建起集生产、研发、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厂房,引导成立农牧业合作社,联手相关部门建设培训基地,让贫困户成为技术工人。
阿鲁科尔沁旗先锋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郭宏杰:通过笤帚苗的技术培训,应该说是让每家每户都掌握了一门脱贫致富的技能,让老百姓解决了就地就近就业的问题。
近两年,中化集团已累计投入培训经费81.4万元,相继举办多期月嫂家政服务、笤帚工艺加工、刺绣和健身教练等培训班,培训各类技能合格学员近人,就业率达80%以上。
阿鲁科沁旗委常委政府副旗长吕海涛:中化每年拿出了大学生就业岗位的10%的名额,对咱们贫困地区进行招聘,去年招聘的第1期,目前已经有两名学生在中化已经上班了,还有一个就是,实行定向就业的培训,我们也产生了一些高收入人群,比如说健身教练,有的孩子在北京上班,每个月都超过2万元,最高的时候收入达到6万多元,这样的话我们觉得有一个人就业,全家就脱贫了。
记者:王虹扈景源(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