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阿鲁科尔沁电力日

“人民电业为人民”几个大字遒劲有力,见证着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这个北方小镇上的电力故事,抚摸历史的坐标,回首7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小镇的电力发展正是新中国电力发展的生动写照。“年,咱们建设了第一座变电站,当时电力基础设施相当薄弱,阿鲁科尔沁旗经济总量小,年度售电量只有多万千瓦时。”国网阿鲁科尔沁旗供电公司运维部主任李海龙回忆道。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序实施,阿鲁科尔沁旗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了近百倍,国网阿鲁科尔沁旗供电公司所辖66千伏变电站数量由过去的3座发展到今天的19座,电力企业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强劲的拉动作用。八十年代初期,阿鲁科尔沁旗还相对封闭、落后,改革开放力度小,步子慢。当时的阿鲁科尔沁旗,经济社会发展迟缓,电力建设和工业经济犹如蜗牛前行,没有大的电力建设项目,没有大型工矿企业支撑,因而用电负荷也没多大增幅,每年均在万千瓦时左右徘徊。“那时候用电,不但要‘定量供应’,还要经常‘等电’。”回忆起八十年代用电紧张的往事,国网阿鲁科尔沁旗供电公司坤都供电所的老所长柳亚杰记忆犹新:“那时候孩子晚上放学回家,家长要催着做作业,不然过了点就‘没灯’了。七八点钟是用电高峰,少数有电视机的家庭也只能看电量不足、无法很好成像的‘雪花’电视。”,“当时的工业用电同样受困于电网较低的承载能力,出现了产能不足的情况。化肥厂、造纸厂、拖修厂等‘用电大户’,工人们都是‘干五休二’,不是因为企业实施弹性工作制,而是每周必须有两天因电停工,企业受困于电力瓶颈,发展壮大也举步艰难。”李海龙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阿鲁科尔沁旗电力事业从此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年、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国网阿鲁科尔沁旗供电公司坤都变电站、清河子电站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年、年,玛尼吐变电站、扎嘎斯台变电站相继建成。随即的日子国网阿鲁科尔沁旗供电公司先后建成17座变电站,供电范围由城市进一步向农村拓展,一些人烟稀少的偏远地区相继用上了电,年彻底消灭了无电村。目前,国网阿鲁科尔沁旗供电公司担负着7个镇、3个乡、4个苏木、2个街道办事处供电任务,供电面积1.万余平方公里,年年售电量已达到6.56亿千瓦时。国网阿鲁科尔沁旗供电公司现有营业服务窗口15个,服务各类用电客户13.53万户。公司管辖阿旗电网66千伏变电站19座,容量.45兆伏安;66千伏线路共29条,长度.公里;10千伏线路72条,长度.93公里。是实现由3座千伏变电站为主电源点的供电企业之一。从计划经济年代的用电困难到如今的“客户全方位服务体系”的网格化零距离服务,国网阿鲁科尔沁旗供电公司的服务理念、服务手段和服务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从“用电难”到“用上电”“用好电”,这一用电变化的过程,正是改革开放变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编辑:梁粝元王鹏博毕科新郑广鹏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633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