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斌来源:《品读》年第12期从阿鲁科尔沁旗所在地的天山镇延伸出一条公路,在8公里的地方经过我们村——荞麦塔拉公社鲍家店大队,顺着这条公路往北走30公里到乌兰哈达公社。过了公社,这条路便通往蒙古族居住的牧区。年8月25日,我骑着自行车,第一次沿着这条沙子铺成的公路朝北走,大部分路段都在上坡。路两边是庄稼地和群山,周围庄稼地里生长着谷子、荞麦和大豆等耐旱农作物,路上很少有车辆和行人。我是年全国恢复高考后的赤峰师范学校第一届毕业生,当时各地学校极缺老师,我被分配到乌兰哈达高中。那是一所刚建成的高中,招收乌兰哈达公社和相邻的先锋公社学生。学校在乌兰哈达公社杏树村的西边,公路从大门前穿过。村庄在群山环绕的低洼处,而大门口处于路北的高坡上,坡很陡,雨天冲刷成的一道道水沟深浅不一,木板钉成的大门向两边歪咧着,我推着自行车弓腰走进了院子。正北有一排土房,两边雁阵式的3排瓦房,有人透过土房玻璃窗户看我。我问清楚校长的办公室在中间的屋子,便在窗前支好自行车进去了。校长办公室兼做宿舍,南窗下有两张办公桌,北墙下是一铺炕。桌边坐着两个50岁左右岁的男人,向我做了自我介绍——左边是任永志校长,眯缝着眼睛,慈祥的面孔,穿一身退了色的蓝涤卡中山装,脸很黑,长相和打扮都像农民。右边那个是副校长,从我们荞麦塔拉公社教育办公室调过来的,参加高考时我见过他,叫侯忠。我坐在炕边上,听校长介绍了学校的情况。这所名为高中的学校,大多是民办或者公办代课教师,事实上也只到初中三年级。我要教的是九年级语文课。我感受到了学校对我的重视,也感受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校长说,正式开学是9月1日,老师要提前3天到校,又问我到时过来上班怎么把行李带上来呢?我说用自行车。校长就说,60里地的路一辆自行车怎么带得了行李,那天学校的拖拉机去接你。正说着,见有个老师从窗前路过,校长打开窗户对那个老师说,你去把王师傅叫来。一会儿,过来了一个三十多岁、1.75米左右的男人。他身体粗壮,脸上、衣服上挂着灰尘和油污,头发也乱糟糟的。他站在校长室门口,谦恭地面对着校长。校长朝我这边扬扬下巴,对他说,这是新分配来的吕老师,你去天山镇时会路过他们村。8月29日,你开着拖拉机接他来上班吧。王师傅朝我友好地笑笑,说,行,那天你就在家等着,我早点去。我这才知道,学校有一台大型胶轮拖拉机。按照约定,8月29日那天我吃完早饭就把行李捆好等着,可太阳都升老高了也没见拖拉机来。我一次又一次地站在街道上往村东的公路上看,快晌午时还不见拖拉机的影子。母亲说,人家就那么一说吧,你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赶快自己去得了。于是我把行李放在自行车后架上,但洗脸盆和衣物带不了,母亲就让念初中的妹妹又借了一辆自行车去送我。我和妹妹骑着自行车上路了。沙子路,又是上坡,还带着东西,骑得特别累,才17岁的妹妹体力弱,汗流满面、气喘吁吁。终于到了学校,妹妹把东西放到我宿舍的炕上,就返回去了。我到校长办公室报到,校长吃惊地问我,没见拖拉机进院啊,你是怎么来的?我如实相告。校长说,让你妹妹在学校食堂吃了中午饭再走。我说妹妹已经走了。校长说,说过了拖拉机去接你就一定会去,你不用急着来,即便没等到拖拉机,耽误了教学,也怨不着你。中午我和老师们在食堂吃饭时,听见有拖拉机的响声进了校大门。过了一会儿,王师傅走进食堂,身后跟着他20左右岁的徒弟小吴。校长问王师傅,怎么没去接吕老师?王师傅说,去天山镇办了点事,返回来后去的吕老师家……小吴告诉我,路过我们村庄时,他跟王师傅说应该告诉吕老师一声,从天山镇回来时再接他。可王师傅怕校长知道他们私自去了天山镇,就没让说。后来他们从镇子返回到我家,知道我妹妹送我去了学校,就加速追赶,走到半道看见我妹妹骑着自行车从对面过来,就知道我已经到学校了。做事认真,怎么说的就怎么去做,是我的理念。约定拖拉机接我的时间而没去,致使我骑着自行车到学校报到,这件事符合我的性格。我认为这样做人做事是对的,所以至今都没有改变。原标题:《报到》编辑:星子柳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