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秉持爱党爱国情怀
矢志不忘“替河山装成锦绣,
把国土绘成丹青”的初心
潜心于解锁生态密码的自然世界里
扎根在广袤的森林草原间
躬耕在育人育才的芬芳校园中
他们就是林草科技工作者
近日,中国林学会公布了年最美林草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青年教师王铁梅副教授入选,成为全国10名获此荣誉的科技工作者之一。
最美林草科技工作者评选是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林草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激励广大林草工作者积极投身林草科技事业,为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王铁梅老师入选年“最美林草科技工作者”,将进一步激励我校教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潜心科研攻关,勇攀科技高峰,争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人物简介
★
王铁梅作为国家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团队“北方草地资源与生态保护创新团队”的骨干成员,在从事草学教育科研的20年中,积累了广受全国草业界认可的专业知识和工作业绩。她传承任继周院士、卢欣石教授等老一辈草业科学家的学术思想,长期从事草种质资源遗传评价与创新利用,始终秉承“立志立学、立草立业”的草学情怀,深入草原牧区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教学,先后育成“北林”“北林”苜蓿新品种2个,获得省部级一、二等奖2项、中国草业科技二等奖1项。她致力社会服务和乡村振兴,主动报名参加北京林业大学首批教育扶贫服务团,在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开展为期一年的科教扶贫工作。王铁梅科教扶贫、服务基层的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获得北京林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首届“北林榜样”提名奖,同时作为重要成员获得北京林业大学0年“年度榜样人物”团队、第二届“北林榜样”团队等荣誉。
搜集评价苜蓿种质资源,
为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奠定基础
王铁梅系统开展了中国苜蓿种质资源搜集保存、评价与利用研究。新建和规范苜蓿种质资源秋眠特性、农艺特性、抗病虫特性和抗逆特性性鉴定方法18项,筛选提出了标准对照品种52个。完成紫花苜蓿、黄花苜蓿、一年生苜蓿等4套草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联合国内优势单位在干旱半干旱草原区、退耕还林(草)区、天保工程区及石漠化地区建立了“林草复合”“草灌植被”“豆禾混播”等多种工程应用模式推广,形成了“保存、评价、育种、区划、推广”的成果系统,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刘家峡库区生态林下种草技术应用案例”入选年度中国林学会“科创中国”林业领域技术应用案例。
9年,王铁梅在青藏高原采集野生草种资源。
破解草种业“卡脖子”难题,
繁育推广抗寒苜蓿新品种
王铁梅针对草原区生态修复与人工草地建设需求,先后在锡林郭勒草原区、呼伦贝尔草原区育成“北林”“北林”抗寒苜蓿品种2个,持续开展种子繁育与新品种推广,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科尔沁右翼前旗、阿鲁科尔沁旗、甘肃金昌和青海共和县等地区开展种子繁育与种植推广,联合企业建立种子繁育基地亩,推广种植面积上万亩。“北林”苜蓿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1年度重点推广的项林草科技成果。
1年,王铁梅(左五)带队开展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草原监测评价科学考察。
建立我国首个苜蓿秋眠性评价
及应用体系,科学指导引种推广
苜蓿秋眠性是苜蓿新品种鉴定和种植区划的首要指标。针对生产中盲目引种的问题,开展了苜蓿秋眠性状发生机制及遗传评价研究,提出了苜蓿秋眠性评定的国家标准(GB/T-8),完成了基于苜蓿品种秋眠等级的种植区划,提出了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不同秋眠级苜蓿的空间分布格局。在苜蓿秋眠性理论和应用体系的指导下,联合企业引进推广半秋眠、非秋眠型苜蓿,通过审定登记的引进品种10个,推广面积达万亩,累计新增总产值1.亿元。
0年,王铁梅在北林紫花苜蓿品种选育基地。
致力社会服务和乡村振兴,
助力草原牧区科教事业
王铁梅前往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开展一年扶贫支教工作,制作草原植物标本、增设植物标本室,弥补中学生物实践教学短板;邀请教授走上中学课堂,为中学生举办科普讲座,受教学生余人次。通过邀请专家教授走出去、农牧民请进来的形式,培训基层草原站工作人员、牧民在内的学员近余名。她积极服务行业管理,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供草种管理现状与问题研究、草原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制定、草原支撑机构建设研究等政策咨询建议5项。
9年,王铁梅在内蒙古科右前旗第三中学与支教中学生一起。
潜心教学改革和实践育人,
创新发展草业科普新模式
王铁梅学草爱草,热心草业教育事业与科普工作。承担多项草业科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连续十年组织开展草原毕业综合实习,指导草原植物分类与植被调查实践,为草业科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做出了突出贡献。她积极探索草业科普的创新模式,主动对接国家级媒体,大力科普草业与草原知识,在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