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差点俘虏刘邦的匈奴,35万人去哪了,

古代差点俘虏刘邦的匈奴,非常强大,当时35万人去哪了,如今他们的后代为什么不承认自己是匈奴后代呢?各方面的原因都有。

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集团,祖居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的寒温带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带,他们披发左衽。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公元前年被蒙恬逐出黄河河套地区以及河西走廊地区,西汉前期强大起来,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了强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後为西汉武帝所败,退居漠北分裂为五部。汉元帝时,于五部呼韩邪和亲。后在东汉时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投降汉朝,北匈奴在西迁后消失在中国的古籍中。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前赵政权。

根据对冒顿纵精兵30余万围困刘邦于白登山推算,以五口出一介卒,则匈奴人口应当在万至万之间。附汉的南匈奴部众为四、五万人,在单于屯屠何在位时期得到空前发展,增加到户口,人口,兵力。

曹魏时,分匈奴为即左、右、南、北、中五部,左部帅刘豹统辖万余户,居太原郡故兹氏(今山西临汾);右部6千户居祁县(今山西祁县);北部4千余户居新兴县(今山西忻县);南部3千余户居蒲子县(今山西隰县);中部6千户居大陵县(今山西文水)。共3万余户,人口近20万。

而刘渊在并州起兵时,并州匈奴总人口约35万左右。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一只重要的游牧民族势力,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活跃,到了汉代初年,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控制了河套以北,包括西域广大地区在内的庞大领土。而且在白登之围中,差点俘虏雄霸天下的刘邦。那么如此强大的的匈奴,现在后裔在何方呢?在此国最多,但是他们却打死不承认。

我们知道,匈奴的崩溃开始于汉武帝时期,经过几十年的无为而治,集聚了强大的力量。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的征讨匈奴,而匈奴在华夏的后裔也始于此。汉武帝元狩二年,霍去病带领大军攻击在河套地区的匈奴休屠王和浑邪王,大破之,斩获4万多人,还缴获了匈奴人祭天的金人。

冒顿单于时的匈奴匈奴国的全盛时期从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共81年),即冒顿、老上、军臣三单于时期,相当于中国从秦二世元年到汉武帝元朔元年。在伊稚斜单于时期,国力被汉军打击由盛转衰。

到汉武帝时,西汉经过近70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国力大大增强,对匈奴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发动了三次大战:河南之战(也称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此时正为伊稚斜单于在位时期。

公元前年,汉武帝派卫青收复河南地区;公元前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受降匈奴右部十万人,设武威、酒泉、敦煌、张掖四郡;公元前年,卫青、霍去病率五万骑兵分两路出击,卫青击溃单于,霍去病追歼左贤王7万余人,封狼居胥。两军共歼灭匈奴军9万余人,使其一时无力渡漠南下。

最为关键的是,此战后浑邪王和休屠王害怕匈奴单于的治罪,因此投降大汉,带领匈奴十几万人内迁大汉。汉武帝十分高兴,以缴获的“金人”为姓,给这群匈奴人赐姓金。对浑邪王还封了侯,赏赐了大片的土地,自此匈奴人在大汉开始繁衍。

而休屠王的儿子因为擅长养马,被汉武帝派去专门养御马。后来这位休屠王的儿子因为养马养的十分好,被汉武帝看中,赐名金日磾,先后担任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最后更是成为汉武帝托孤的四大臣之一,是当时投降汉代的匈奴人中,权位最高的。

金日磾(前年―前86年),字翁叔,是驻牧武威的匈奴休屠王太子,汉武帝因获休屠王祭天金人故赐其姓为金。后元二年(前87年),汉武帝病重,托霍光与金日磾辅佐太子刘弗陵,并遗诏封秺(dú)侯。昭帝即位后,他担起了辅佐少主的重任,鞠躬尽瘁,死后被封为敬侯,陪葬茂陵。金日磾在维护统一和安定方面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后来,金日磾在长安去世,其后代承袭爵位,而且成为重臣。在王莽时代更是成为与王家并称的大家族。与王氏联姻,形成强大实力。但是之后刘秀崛起,推翻了王莽。而此时金日磾的后代害怕受牵连,一部分改名换姓,南下逃命,而大部分逃到当时的朝鲜半岛乐浪郡,并在此繁衍。

到现在,金日磾后代遍布全国,主要集中在四川,辽宁,安徽这一带。尤其是安徽东至县南溪金家村,发现了金家族谱,清楚的记载,这个村庄都是匈奴人金日磾的后代,在东汉初年,一路逃到了安徽,后来在此定居。

匈奴后裔成为中国居民之后,逐渐改为汉姓。其后裔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山东和福建等地。如位于江苏苏州的金氏,位于福建福安市赛岐镇宅里村的金氏,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的赫连氏,位于安徽省皖南东至县南溪古寨金氏,甘肃省兰州市榆中金崖镇金氏,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后路金村金氏,山东省文登市丛氏-传说皆为匈奴金日磾的后裔。

而金日磾后代最多的还是现在的朝鲜半岛金氏,是朝鲜半岛几千年的望族,而且金姓还做过新罗的国王。在朝鲜半岛出土的《新罗文武王陵之碑》里面的墓主就是金姓,而且从碑文记载来看,其就是金日磾的后人。

可以说现在韩国金姓中,相当部分那是从中国迁移过去的匈奴人后裔。但是,无论面对考古发现还是文献记载等证据,韩国就是不承认,死活不承认金姓那是中国匈奴的后代。毕竟在她们的历史中,什么都是韩国的。

为了防止大家搞混了,顺便普及一个知识点:匈奴人,鲜卑人,突厥人,契丹人,蒙古人等该怎么区分?

一、有关匈奴人的介绍:

  匈奴人是古代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的游牧民族,以骑兵强悍、凶猛善战著称!他们在蒙古高原中心建立国家,在受到汉民族的强大军队进攻后,匈奴人投降了汉民族。据说仍然有一部分匈奴人西迁到了欧洲,并再度崛起后灭亡了已经腐朽的罗马帝国。

  根据语言研究方面的推论,蒙古国内有观点认为匈奴人是现在蒙古族的直接祖先。也有人认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蒙古人的直系祖先应为室韦人。到了后来匈奴帝国最终不敌汉帝国,南匈奴投降汉帝国,投降的匈奴人内迁中原后在五代十六国时期趁势造反,成立地方政权,如汉赵、北凉、胡夏等。

  二、鲜卑人:

  鲜卑(拼音:Xiān-bēi),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源自东胡部落(一说山戎),名称有吉祥与神兽的意义,指的是驯鹿。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游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合称东胡民族。鲜卑起源于辽东塞外鲜卑山,后主要活动于内蒙古东部阿鲁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2世纪时鲜卑占据匈奴领地,称雄塞北。4世纪西晋灭亡后,鲜卑陆续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国、后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及北魏等国,而漠北则由鲜卑别支柔然称霸。年北魏统一北方,之后时常与柔然发生冲突。而后北魏经历六镇之乱后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西魏随后也分别被北齐、北周所篡。最后北周统一华北,于年因杨坚篡位而亡。称霸塞北的柔然汗国也于年为突厥汗国所灭。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在青海建立的鲜卑别支吐谷浑汗国则维持到年为吐蕃所灭。

  三、突厥人:

  突厥人是中亚民族的主要成分之一。现在全球约有1.3亿操突厥语族语言的人,他们大多自称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后裔。这些人的分布在土克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耳其、塞浦路斯等地,遍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广义则包括中亚、西亚地区所有操突厥语的民族,以及他们所建立的王朝、汗国、帝国。根据11世纪成书的《突厥语辞典》,意为最成熟的兴旺之时。突厥人属于中亚民族,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为西方的阿拉米字母拼写。突厥人创造文字,开北方民族之先河,遗字散见于阴山和乌兰察布草原的岩画和蒙古国的碑刻上。突厥人在南北朝至唐朝时住在现今中亚和中国西北地区。公元6世纪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初属柔然族。西魏时首领土门连续败铁勃,破柔然,建立政权,东至辽海,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

  四、契丹人:

  契丹族是古代居住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和蒙古境内的半农半牧的民族,属于东胡族系。契丹人分八部,涅里是辽的始祖。契丹人有三年选一次可汗的习惯,早期可汗都在大贺氏家族中产生,中期在遥辇氏中产生,最后由契丹迭剌部耶律氏族夷里堇建立统一的契丹。唐代末年,契丹贵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乘机建立了与五代和北宋相始终的辽朝。辽朝灭亡后,契丹人多融入汉人、女真人和蒙古人,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辽朝大臣耶律俨《皇朝实录》称契丹为黄帝之后。《辽史·太祖纪赞》和《世表序》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近年在云南发现的契丹遗裔,保存有一部修于明朝的《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附一首七言诗,其中曰:“辽之先祖始炎帝”。这些是契丹人认可契丹为炎帝苗裔的说法。

  五、蒙古人:

  蒙古人自称“蒙古”(Mongol)。“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中国《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或“永不熄灭的火”,别称:“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蒙古”等。蒙古人是东北亚主要种族之一,集中居住外蒙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自治区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等地区。蒙古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3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14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