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族乌桓,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一支。公元三世纪末期因匈奴崛起而被驱逐至大兴安岭南端,约在今阿鲁科尔沁旗以北。因其山名曰“乌桓山”,乃以山名为族名。据后世考古学家考证,乌桓人活动的区域大致位于今西拉木伦河地区。西汉建国初期,匈奴入塞频繁,乌桓亦曾作为匈奴人的仆从国参战。期间,有部分乌桓人不堪压榨而迁徙到近塞地区。从他们口中,汉朝得知了不少匈奴联盟内部的事,这对汉朝制定反击匈奴的国策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后来,经过汉朝持续不断的军事打击,雄霸蒙古草原的匈奴人分裂为二。乌桓人见有机可乘,许多部落纷纷南迁,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史料记载,因为匈奴衰落以及乌桓持续不断的南迁入塞,活跃在大兴安岭北部的鲜卑人也开始南迁,并进入了匈奴人和乌桓人的故地。新崛起的草原民族,又给了汉政府另外的军事负担。尤其到了西汉末年,中央政府无力顾及边塞的时候。公元25年,汉光武帝登基称帝。为了集中力量对付中原割据势力,初建国的东汉政府采用赐予财帛以及封乌桓渠帅为官的办法对其进行招徕,以对付匈奴以及鲜卑的骚扰,于是,众多乌桓部落进一步南迁,短短数十年间便遍布了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上谷、雁门、代郡、太原郡、朔方郡等缘边诸郡。
汉灵帝时,内迁的乌桓渐成气候,并形成了几大政治中心。归纳起来,主要分布于上谷、辽东、右北平、辽西。到了汉献帝时期,辽西乌桓的实力发展为诸乌桓之冠,到了其从子蹋顿时期,辽西乌桓更是成为了右北平、辽西、辽东地区的魁首。当时,汉帝国由于董卓弄权,已陷入军阀割据泥沼。为了从乱世中渔利,靠近乌桓的汉族军阀,诸如幽州的公孙瓒、辽东的公孙康、后来攻灭公孙瓒的冀州袁绍等纷纷向乌桓示好以求获得其军事支持。当时,因为中原纷乱,不少汉族士人纷纷逃入乌桓。袁绍有着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这些逃入乌桓的汉族士人对袁绍有着天然的好感。因此,亦左右了乌桓对待汉人军阀的态度。实际上,袁绍最终击败公孙瓒,很大程度上也是得到了乌桓人的军事支持。期间,为了做实和乌桓的联盟,袁绍还将家族之女嫁给了乌桓首领蹋顿。
公元年,曹操击败袁绍于官渡,随后用了七年时间攻略幽州。期间,乌桓屡次发兵帮助袁绍诸子抗衡曹操。此时,长江流域的两大势力刘表家族和孙氏家族已经进入了决战的前夕。确切的说,是刘表集团居于下风。年,曹操决意攻破乌桓,一是扫除南下的后顾之患,二是扼杀乌桓的发展,防止其威胁中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操的根据地在许昌,若采取陆路运输粮秣,则耗费太大。鉴于先前沟通白沟围困邺城的经验,曹操对华北纵横交错且不相交的水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沟通,开凿了一条可达今秦皇岛一带的水路。检阅史料,曹操这一附着在北伐乌桓的行动无意间为后来隋唐大运河北段之永济渠的开凿奠定了基础。年,曹操率军攻破乌桓。史料记载,乌桓及汉民前后降者多达二十万人。随后,曹操拣选乌桓骁勇者或充军,或将其迁至并州以及邺城等地。并州,向来是多民族的聚集地。乌桓被迁徙至此,其民族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发生显著变化,形成了所谓“杂胡”,最终融入华夏。另外,散居塞外的乌桓遗部,因为鲜卑人的南迁,也开始与之不断融合。如雁门郡的乌桓,与鲜卑、匈奴等融合成为铁弗刘氏或独孤氏,后发展为赫连勃勃的夏国。这部分乌桓人,也随着鲜卑人的崛起而融入鲜卑,最终又随鲜卑汉化而融于汉族。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