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建设。十年来,农村社区建设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关键、政府治理为主导、村民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动力,健全体系、整合资源、增强能力,使广大农民平等地参与到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来,共同分享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精心擘画农村社区
建设美好蓝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农村社区建设正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等同于简单的村庄翻新,也不仅仅是实现农村人口聚居,而是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样态,让农民享受优质的社区公共服务。
年,中央层面出台了首个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农村社区建设要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整合各类资源,强化村民自治,促进农村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养,健全村民自我服务与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服务有效衔接的农村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形成乡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发展的文化纽带,打造一批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
为了推动城乡社区融合发展,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突出强调要加快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社区服务项目、标准相衔接,逐步实现均等化。开展以生产互助、养老互助、救济互助等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社区互助活动。开展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和城乡社区结对共建活动。
美好的设计蓝图为广大农民呈现了一幅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梦想家园画面。
浓墨重彩绘就幸福
农村社区新画卷
为了实现农村社区建设的美好蓝图,各级党委和政府主动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并顺应农村居民新期待,坚持和发展农村社会治理有效方式。各地区出实招、重创新,建设幸福美好农村新社区,十年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治理新经验。
北京市房山区推动农村社区协商制度化,积极引导广大村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管理;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以农村基层党建为统领,推动多方主体参与农村社区治理;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构建了党组织领导、多方参与的牧区社区治理机制;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探索了提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协商能力,推动农村社区协商制度化的新途径;上海市奉贤区引领乡贤人士参与农村社区治理,创建“生态村组、和美宅基”新家园;浙江省东阳市以“田园社区”建设为载体,推动城乡社区一体化建设;山东省招远市通过加快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推动互联网与农村社区建设的深度融合;河南省嵩县积极探索贫困地区农村社区治理新路径,努力实现农村社区治理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努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社区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组织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贵州省贵定县致力于探索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治理新机制,让少数民族地区农民享受到普惠型公共服务。
十年来,各地根据经济发展、资源禀赋的不同,既注重保护乡村风貌、传承乡土文化,又注意培育形态各异、功能健全的农村社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提升,乡镇政府服务能力显著加强,形成各类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增强了广大农村居民的获得感。
诗情画意实现村民
乡居生活美丽愿景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美好生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又一个新的历史担当和伟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农业农村发展战略与时俱进的升级版。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可以把村民更好地组织起来,通过自治、自助、互助等形式,满足村民更丰富的公共服务需求,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大问题。
农村社区建设不是简单复制城市社区建设经验和模式,而是要因地制宜和把握农村特色,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们坚信,随着农村社区建设的普遍推进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广大农民憧憬的幸福美好乡居生活画面将成为近在眼前的真实生动场景!(作者系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东北大学教授)
原标题:《张雷:幸福农村社区美好绚丽画卷——农村社区建设十年回顾
中国这十年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