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帮扶贫困县返乡青年进清华园开阔眼界

浙江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guannews.com/yiliao/155957.html

农业农村正成为创业创新的热土,农业农村部两会最新公布数据:目前全国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达万人,平均年龄45岁左右。在政策推动、科技驱动、市场带动和乡情拉动下,更多人作出了“到农村去”的主动选择。

特别是一批返乡扎根创业青年,既懂得城市的高效商务运作模式,又了解农村,把两者嫁接到一起,能从根子上实现农村“基因改良”。3月11日至16日,来自碧桂园结对帮扶9省14县的创业青年和帮扶干部共58人走进清华园,他们肩负着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过上美好生活、实现乡村振兴的重任,参加第1期“青创10万+”·碧桂园返乡扎根创业青年清华研修班。同时,内蒙古察右中旗、安徽阜南、安徽无为、贵州红花岗、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等清华大学远程教学站组织返乡创业青年和产业带头人参加了远程学习。

左林斌(中间)等来自9省14县的返乡扎根创业青年

掀起返乡下乡“双创”新热潮

早在年回眸“十二五”展望“十三五”的节点上,国内就有专家预测,当代中国人力资源的潜力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世界上最大的“新人口红利”正在中国涌现。

农业农村部发布消息称,近几年,在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同时,一批农民工、大中专学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城镇人员、企业主和“海归”人员返乡下乡创业创新,其中目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达万人,其中农民工万人,其他返乡下乡人员万人。清华研修班学员李京梅就是看准了风向的人。

三年前,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李京梅和丈夫感受到近年国家政策往农业倾斜,基于20多年来家族做电子产品积累的客户群,带着资金回新河县娘家开公司、建大棚,种植灵芝、羊肚菌。他们租下村集体多亩地,共搭起了40个大棚,通过土地租金、劳动报酬等方式链接了当地多户贫困户,户均月增收0多元,目前仅剩40多户尚未脱贫。

羊肚菌种植一亩地投入一两万左右,管好了能产斤,一斤卖到元,经济效益相当可观。但李京梅表示,由于羊肚菌属于不太成熟的物种,种植过程中风险很大,技术要求高,在当地并没有足够先进的技术指导。年5月以后,碧桂园结对帮扶新河县,联动华大农业提供24小时免费技术咨询,解决了不少问题。

“就说最近,菌包都从缝里长出来了,不少埋了菌种的地方根本不长”,李京梅说,“后来咨询了碧桂园的农业专家,是通风把土面吹干了,让我们往沟里灌水,问题就解决了。”

她坦言,农业的收入跟电子产品的收入没法比。年,碧桂园河北区域公司帮扶他们采购了10万元菌菇农产品,才保证了增收。而两三年回本,五年有收益,是她能够接受的心理预期。没想到,自己借着碧桂园帮扶的机会到清华大学上课。

“这是我听过师资水平最高的课。”李京梅表示有的课程甚至颠覆了她的认知。首先她想明白的是,现在技术有了,生产链有了,就是销售问题。“以前上的都是农业技术课程,从没想过可以把菌包包装起来当作产品出售,以前拍抖音我也只拍农民采摘过程,其实应该拍朋友采摘娱乐的最真实、生活化的场景。”

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需求相比,当前我国农业农村人才的规模、素质、结构、效能等都存在不小的差距。目前,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已突破0万,但与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约3.6亿人口的乡村就业人员总数相比,所占比例仅5%左右。

清华大学讲师在讲解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

民企高校共育农村“致富人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有没有人气,能不能留得住人才,农村人口结构能否优化,是乡村是否振兴的一个重要标志。碧桂园等大型民营企业作为最具活力的市场经济主体,往往更深刻理解人才的重要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要的制约因素是人才“瓶颈”。从年开始,在全国结对帮扶9省14县个村,助力14县3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过程中,碧桂园积极支持共青团中央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三个10万”计划,即在年内“扶持10万名返乡青年扎根农村创业”,“资助10万名因学致贫学子完成学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至少帮助10万名贫困大中专毕业生找工作,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碧桂园各认领承担1万人的帮扶任务实施“三个1万”计划。同年10月,碧桂园与清华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由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承担了战略合作中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工作,此次研修班即是人才培训项目之一。

清华继续教育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研修班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紧密围绕乡村产业人才需求,聚焦农业和旅游产业,瞄准返乡创业青年在政策把握、商业模式设计、产品开发、品牌培育、营销策划、创业融资和创业方法等方面痛点、困惑设计和开发课程。期间,针对学员带来的37个创业项目进行了五轮精心梳理打磨,碧桂园还将从中挑选部分带贫效果明显的项目进行资金、品牌、营销等方面的帮扶。

对于课程的实用性,熊鹏等9名来自深度贫困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学员最有发言权。在深度贫困与功能定位的双重约束下,陕西蓝田、宁陕等这些县如何长效脱贫更需要讲究方式方法。

曾经体育老师的熊鹏回到西安市蓝田县黄沙沟村,建立村民集体合作社,在秦岭非生态保护区的山脚种养花菇。香菇基地目前有个大棚,有运输车辆和冷库,通过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基地用工等方式容纳了34户约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劳动能力30多人。女工日增收70元,男工元,目前仅剩9户没脱贫。

“由于秦岭早晚温差大,香菇肉厚味鲜,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114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