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首发玉井庄云的蒙古画帖

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46512.html

玉井庄云,日本著名画家,东方学家。年元月独身一人自通辽进入内蒙古地区从事考察,循老哈河上溯到赤峰,涉足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等地区。考察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法律、阶级制度、教育、宗教、艺术、社会思想、生活、风俗、人情等诸多领域,行程最远到乌兰巴托。

玉井庄云在内外蒙古地区考察路线图

整个考察历时七年结束。并结集出版《内外蒙古的侧影》等系列专著,在日本东方学界产生过重大影响,是日本研究蒙古族现代历史的必备书。

玉井庄云在蒙古地区考察时的留影(前排左三)

玉井庄云的著作不同于同时期研究蒙古历史的专著,特色是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后人展示了内外蒙古地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是蒙古族近代史上的《清明上河图》。

——张松柏

赏析

玉井庄云《蒙古画帖》

乌丹城

译文:

乌丹城曾是昔日鲁王的封地,是一座颇为著名的古都。这里是内蒙古东部最后残存的汉族人居住的城市,人口达万余人。明朝末期,汉族人为开展同蒙古的贸易,逐渐向此迁移,迁移活动持续了近年。当地原有的汉族人生活方式为半农半商。每当进入商贸季,商队们聚集此地,采购进货,为深入蒙古腹地做足准备,人来人往,盛况空前。此地虽贫瘠,但政府各机构却一应俱全。

住宅

译文:

这是蒙古人的住宅。不同于移动式住宅蒙古包,是一种颇为少见的固定住宅。住宅整体由土建而成,略带西藏风格,有的地方又类似日本的房屋,颇有趣。蒙古的妇女使用一种木制机械来加工炒米。这种器械和日本在明治中期使用的器具相同。蒙古人不通晓农事。即便在今时,你若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不农耕呢?”他们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你:“我们还没穷到要农耕的地步”。

但是,随着中国移民的进入,移民开始大量农耕,生活在开放地区边缘的蒙古人也模仿中国人,学会了加工炒米。

走马

译文:

有一种有趣的马被称为走马。它们性情坚韧,最适合在沙漠地区行走。它们名副其实,可以日行十里,并持续十日至三十日也丝毫不会疲累。这种马的奔跑方式很独特,通常是单侧的前后蹄一起迈出,马颈粗壮而姿态前倾。这种马还有一大好处是自己会管理好自己的身体。一般的马到了马舍,卸下马鞍后,通常要人梳理马的全身皮毛。而这种马却可以解开缰绳,完全放手。它们自己跑到近处的草原上,放空四蹄,横躺在草地上,自己磨蹭皮毛,收拾好自己。它们绝不会跑远,它们好像是觉得主人处就是最好的天堂。我曾在《产马大观》一书中看到过记载,在我国战国时代以前和战国时代都出现过这样的走马,别名蒙古马。在当时的绘画作品中也时常可见。

日常饮食

译文:

蒙古人的日常饮食是炒米和羊肉。炒米是由粟米加工制作而成。其他的食物因不易得到而显得弥足珍贵。对于经常吃白米饭的人来说,炒米真的是难以下咽。

牛、马是蒙古人的主要财产。除了祭祀日以外不能随意宰杀。他们认为家畜死在路上后供人食用是一种神意,他们会吃掉因黑死病、炭疽病等而病死的牛肉、马肉。这让我惊诧于这种愚昧无知。

炒米的吃法是煮成粥,或者放入羊肉做成羊肉粥,还可以加入酸奶做成酸奶粥。蒙古的牛奶产量丰富,可以用牛奶做成很多食品。把牛奶盛在壶里,先从牛奶漂浮起的脂肪部分中分离出黄油,再把下边沉淀的牛奶糟坯制成奶豆腐。还有茶点奶皮子。实际上,牛奶制品多达十四五种。

学校

译文:

在热河的大巴林有蒙古地区唯一的一所小学。小学被称为普励学校,是公爷每年支付六百圆而经办的半官半民的学校。学校是一栋简单的土建瓦房。里面的面积也就是一间小操场大小,只分隔成火炕和开间两部分。教室里的学生们从七八岁到二十二三岁不等,他们摇头晃脑地大声朗读着《史记》、四书五经一类的古文,书本已经破旧。有的学生手里摆弄着算盘,有的学生在认真地习练书法,却没发现老师。我试探着问他们老师在哪儿,得到了让我吃惊的回答:“老师回家照料牛马去了”。虽然教室外面有一名助教老师在,但是这里不如我小时候上过的幼儿园。同属于满洲国的地方,内里各地却是如此不同。我在校园里站着,孩子们在踢着毽子。

蒙古鸟

译文:

我在蒙古东部腹地旅行时,度过了这样的一个春日。在人烟稀少的广大平原上,野鸡和各种野鸟成群结队地闲玩着。其中最惹眼的要数蒙古鸟了。它们比起日本的鸟体形略大,颈上长着一圈白色的羽毛。你若用石块掷过去打它,它们也会像鸡一样快跑几步,好像徒手就能抓住它们。我的随从鲍先生却说了这样一番话:“它们这些家伙,根本就不傻,竟能啄死牲畜。它们飞到牛、马的后背上,不挑部位就乱啄一通,要是只来一两只还能赶跑,要是几百只一起来啄,根本没办法救下牛、马。体格大的牛、马被啄后嚎叫着乱跑,后背上流下的鲜血能把青草染红。受伤的牲畜越跑越疯,乱蹦乱跳,根本停不下来,一直到筋疲力尽了就累倒在草地上,这时候蒙古鸟们就成群地聚集过来,一起啄死牛、马。这傻鸟难道不可怕吗?”。

汉族移民

译文:

这张图片是中国的汉族人向内蒙古迁徙的旅途。

中华民国已经建国二十年了,政治形势一天也没有稳定过,天灾人祸接踵而至,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过着生灵涂炭的生活。内蒙古地区比较安定,所以内地的人看到了出路,他们开始向内蒙古地区迁移。迁移的人口迅速增长,近几年来,每年都突破了百万。

移民中大部分人原本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所以他们移居到荒地众多的北满和内蒙古地区。在日本维持稳定的地区,在当地的官民的帮助下,移民们开始勤恳地开荒拓土。

汉族的移民吃苦耐劳,性情坚韧,粗茶淡饭也能甘之如饴。因为生活水平要求低下,所以他们从不关心国家的混乱状态,只是在满蒙的广大平原上不断地开荒拓野。当我看到移民们在开鲁、赤峰、林西及其他的开放地区迅速发展,我惊叹于他们旺盛的生命力。

汉族移民的葬礼

译文:

离开小村庄新窝铺,沿着小山丘一直向下走,穿过了黄杨湾村,即将进入贲海音村的时候,我看到路上走过来一队人。他们每个人神情极为凝重,手中举着很多面旗子,吹着胡茄,打着铜锣,奏出了震耳欲聋的中国音乐。这一定是中国人在举办葬礼。五六个轿夫抬着棺椁,阵容堪称豪华。七八个男人嚎啕大哭着,看起来也的确不容易,不知道这样的痛哭一天里要持续多少次。这嚎啕的哭腔和乐队的音节完全融为一体,与其说是在释放悲痛的感情,不如说更像是在释放一种音乐。他们五十步一停,百步一顿,慢慢地燃起烟火,缓缓地等待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在葬礼上鸣放吊唁礼炮,虽说有点对不住大家,但这样做是提醒生者无论如何不要忘记逝者的亡灵。

巴林桥夜色

译文:

长庚星在东边的天空上开始闪烁。冰冷的风阵阵袭来,让我刻骨铭心地体会到了那句诗:“旅愁入魂”。西拉沐沦河(辽河)作为大巴林旗和东翁中特旗的界河,在荒凉的平原上蜿蜒奔流。

啊!伟大的西拉沐沦河哟!

美丽的西拉沐沦河哟!

寂静的西拉沐沦河哟!

你如梦如幻

暮色渐浓荒原上的巴林桥哟!

巴林桥是一座富于诗意的名桥。巴林王为了迎娶清朝的王妃建此桥以为念。同时巴林桥也是一种威严的象征。

桥长近百米,桥栏杆处刻有巴林王桥的文字,在星光下微微泛着白光,让人不由地忆起华丽的蒙古王公的往昔。

过了桥就到了唐代时称为饶州的著名的大巴林国。

文化

译文:

每年秋季,各地将举办马市,开市五日左右。其中小库伦(位于开鲁东南二百里)和林西的马市最为知名。

林西的马市上每年来的蒙古人达二三千人,他们在这里卖掉马匹,回程前采购生活用品。集市上热闹不已。不仅人潮涌动,还有杂耍、唱戏等表演。其中我觉得最有趣的是看西洋镜,一文钱看一次。西洋镜在日本明治中期也同样流行过。这里的西洋镜,付过钱以后就可以看了,摊主像念经一样一边解说,一边一张一张地放映洋片。出现在我眼前的竟然是甲午战争的画面,而且都是日本军队战败的画片。我正在诧异发呆之时,其他的画片都是一闪而过,只剩最后两三张了,那是中国特有的画,画的似乎是闺中秘事,我更加吃惊了。总之,蒙古腹地的文化到了如今也不过才到这种程度。

西拉沐沦渡船

译文:

蒙古的广阔天地里并不是只有丘陵和沙漠,有一条大河(辽河)横贯于大平原上。白音塔拉河是辽河的一条支流,河水清澈。

蒙古多地被一层细沙所覆盖,沙层变厚的地方不能保存水分,即成为了沙漠。乌艾希斯(位于开鲁和赤峰中间)附近的沙层上又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腐殖土,所以这里的草木茂盛,河水清清,水量丰沛。然而当河水流动至沙层的地表部分,河水被沙粒悉数吸收,便失了影踪。辽河也是如此,上游水量尚丰,而下游在沙漠中若隐若现。

蒙古马即木屐

译文:

蒙古马是蒙古人唯一的交通工具,也是蒙古人生活中基本的经济来源。蒙古地区地域广漠,人烟稀少,十里一村落,二十里一村庄,没有马匹做脚力,简直寸步难行。甚至可以说马就是蒙古人日常生活中的木屐。在蒙古无论老幼,每个人都可以巧妙地驾驭马匹。即使不用马鞍、马镫,也可以轻松地驾马驰骋。在日本,农民通常靠卖掉稻米来维持日常生活的开支。蒙古人也是一样,他们卖掉繁育下来的马匹,再用得到的钱买入马具、家具、衣服和其他生活用品。马匹还能作为衡量商品的单位来使用。

图中马上持长杆者既是一位放牧者,又是一位卖马人。如遇有人来询问马匹的行情,他就会挥动长杆,用长鞭套住马头,给马戴上马嚼子进行交易。

牛粪堆的游牧村庄

译文:

这是蒙古腹地的春天。冰河开化,残雪消融。蒙古人在这片高原上经历了零下三十度的严冬,艰难求生。现在带上他们的家畜,迎着和煦的春风,去向了水边。

最快乐的春季水边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图中半球形的小屋是移动式住宅蒙古包。有蒙古包的地方旁边一定有牛粪堆。这些牛粪堆是蒙古人最珍贵的燃料,同时也是他们通信联络用的瞭望台。游牧民们在太阳、河流、水草组成的原始生活中,繁殖养育了众多家畜,让这漫无边际的流浪生活有了希望。

蒙古犬

译文:

蒙古犬是蒙古人的宝贵财富的一部分。

猎狗瘦瘦的身躯不超过三尺,却可以毫不费力地飞跃七尺多高的屏障。甚至可以一跃窜上屋顶,在城墙上自由奔跑。

牧羊犬的性能更是出名,据说仅一只牧羊犬可以看护好成百上千只的羊群。

看门狗的凶猛如雷贯耳,名副其实。它要是狂哮起来,身高六尺的高大男子也会战栗。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当它听到主人的呼唤,立刻会变得像只猫一样温顺。

我在旅途中也屡屡被看门狗吓得精疲力竭。中国人、蒙古人遇到猛犬攻击时,马上撅起臀部蹲在地上,猛犬立刻变得老实。犬类,特别是蒙古犬喜好人类的粪便,所以犬类一看到人类撅起臀部就会变得老实。

歌曲和音乐

译文:

蒙古人最喜爱唱歌和喝酒。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缺歌手和乐手。我去西乌珠穆沁旅行的时候,那里的牧民为了化解我的思乡之情,特意为我开了一个蒙古民谣演唱会。歌手是村里最漂亮的女子。开始她在蒙古四弦琴的伴奏下唱了一曲。那四弦琴蒙语叫做“好俏拉鲁”,类似于二胡,有点粗糙。然后她又唱了各种不同的歌,我也看到了许多不同的乐器。这些歌曲多是低音,但是音律精准,情绪饱满,是颇具价值的音乐。

我随身带了横笛,也吹了一支曲子。牧民们听得很认真,也欣喜。蒙古的乐曲音调简单,旋律多有重复,我学得很快,最后用我的横笛和他们完美地合奏起来。我真正地感到了“音乐无国界”。最后大家全体引吭高歌了充满历史自豪感的一首歌,那就是成吉思汗欧亚亲征歌。

拉磨进行曲

译文:

我在蒙古和靠近蒙古地区的汉族人居住的村落里,常常会看到滚轴式的大石磨。这样的石磨是由一整块大石头制作而成。

石磨大多不属于个人所有,是村民的共有财产。使用时,用自己家的驴子去拉磨即可。这位女子嘴里发出一种略带悲伤音调的奇怪的声音,赶着两头毛驴拉磨,给炒米(蒙语好鲁森巴开)脱皮。这个工具是个原始的时代产物。拉磨的毛驴不慌不忙,悠闲地走着,指挥者的时间观念也不急,和我一起来的蒙古人更是随意宽宥,这个拉磨的悠长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作为观者的我竟有些不耐烦,懊恼起来。这里想特别记录一下他们那又奇怪又有趣的赶马歌,蒙语称作“亚基力高”,这句蒙语转换成日语就产生了“亚基”或是“亚基鲁”这样相同的发音,相同的意义。他们口中唱的赶马歌结尾处一定会唱到“噢哦料噢哦料”,日本在驾马的时候也喊“噢哦拉噢哦拉”,日语原本用的是蒙语的翻译发音。

粪孵法

译文:

我在林西时,去一户中国人家里见识了他们的孵化方法。蒙古人是不养猪和鸡的,在蒙古腹地养猪、鸡的都是汉族移民。他们的孵化方法是利用废物,简便至极的一种方法。

首先在院子的一个角落找块一平米左右的地方铺上席子,把席子周边围一个矮墙,再把牛粪、马粪铺在里面,大概一尺高,浇上水,粪上再盖上一层席子。粪便发酵后温度会升高。每天把手插进粪里一次,试试温度,如果温度过低,就再浇水。这样等达到了合适的温度时,就把大约一百个鸡蛋铺在上面。然后每天查看温度,二十一天后,小雏鸡就孵出来了。小雏鸡孵出来的第一天内,帮它们取掉粘在屁股上的蛋壳,把蛋壳放在粪上就可以了。

远望奇峰

译文:

此处是内蒙古东翁牛特旗的正中心处。我们登上一处高坡,眼前豁然开朗,高耸的奇峰怪石出现在面前,这样的奇峰以前只在南画中见过。它们仿佛扭曲着身体,倔强地对我们怒目而视。回望来路,高低起伏的沙丘宛如搏击长空的磅礴巨浪般连绵不绝,仿佛是一幅画一般,野生的马驹成群地在其间自由驰骋。望向丘陵的北方,高远的晴空下,昨日走过的大沙漠在微寒中泛起点点白光。

我们策马驻足于另一高坡,眺望远方,见远处有一行商队带着十多头骆驼,驼背上驼满了货物,向外蒙古方向缓缓地前进。自然之美正在尝试着破坏已成艺术。这样的风景在日本是无从想象的。大自然美妙至此,让我惊讶不已。在这大自然中策马前行,除了悠扬的马蹄声外,寂静无声。地平线划出的圆弧以我们为中心向远方推进。

神奇的湖

译文:

蒙古所到之处悉有大湖。湖里栖息着各种鱼类。从鲤鱼、鲫鱼到鳝鱼、鲶鱼都有。蒙古人把鲤鱼叫做“宝劳及嘎”,我看到的最长的鲤鱼身长达三尺有余。除了鲤鱼,还有一种形似珍珠贝的贝类,大的有拳头大小。因为这里曾经有传说提到过以前在这种贝里挖出了美丽的珠子,所以他们当地人得以知晓这就是珍珠贝。珍珠贝的贝肉用于食用,贝壳做成汤勺使用。

各处湖畔的树荫下都有蒙古包,那些包既不显眼也不太洁净,住在这里的人都不养家畜,也不养狗,他们是流浪汉。他们的生命和湖里的鱼类贝类紧紧地关联在一起。

外蒙古有一个湖叫查干诺尔,这个湖湖面上冒着白烟,散发着一股臭味。靠近一看,湖面上飘着一层水雾,湖水从湖岸的一侧渐渐地向内萎缩干涸,水面上咕嘟咕嘟冒着白色的气泡,宛如一层积雪覆盖在湖面上。这样神奇的湖在内蒙古也随处可见。蒙古人常常用这样的湖水打磨金属器具。我想大概这样的湖水里含有碱一类的物质吧。

内外蒙古之间有一个大湖叫做贝尔诺尔,蒙古人常常乘着独木舟到湖里去捕鱼。他们捕鱼很有意思,他们不是钓鱼,而是用长矛扎鱼,或是用弓箭射鱼。

湖面上各种水鸟飞来飞去,它们也是捕鱼的能手。如果看到了搁浅在岸边的鱼,它们就立刻飞扑过去,用喙啄死鱼儿,这时蒙古的流浪汉们就欣喜地拾走鱼儿,可以美餐一顿了。

一栋子村的辘轱井

译文:

在满洲常常听到一栋子村这样的村名。此图就是其中之一。名字的起因是因为高原上矗立的一棵大树。这棵大树有一抱粗,令人悲伤的是它已经枯死了。

这棵枯木原本是打辘轳井用的。这个村子里的辘轳井是有一家人从三百年前就开始挖掘了,由于土层深厚,当时并没有挖到水源。但是汉族人很有毅力,把自己坚定的意志传给了子孙,就这样三代人代代相传,渐渐地挖到地下三百多尺深的地下,终于挖到了水源。他们家为此花费了巨资,据说打井费用高达当时的货币一万五千丁银(1丁银约等于4两白银),简直难以置信。就这样,他们这一家人的目的是达到了,却因为挖井而家道中落,陷入了窘境。据说这里的村民到了今天也非常尊敬这一家人。

用辘轳井从地下三百尺深的地方打上来的水,每一滴都贵如金玉。也正因如此,这附近只有这一口辘轳井。

译者

尹梅,年生于赤峰。毕业于长春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后赴日留学,东京学艺大学比较文化学研究生,现任职于中日青年交流中心。

感谢赤峰李大鹏先生提供日文版玉井庄云《蒙古画帖》

本文为原创转载须经作者授权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272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