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以前阿鲁科尔沁旗天山口镇八家村十家段村民组,群众还在吃水难的生活中苦苦煎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十家段组用了两年时间,完成了整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不仅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还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以志愿活动为载体、以提升村庄文明程度和群众道德文化素质为目标,走出了一条乡风文明之路。
以讲“传”思想,搬出一片新天地。年上半年,为了让群众搬出旧村,村党支部接连召开5次村民大会,旗、镇、村三级干部上百次走进老乡家里,讲搬迁的好处、讲新村的规划、讲致富的前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突出群众意愿,几经酝酿,年12月,十家段组户村民每家选出一名代表,大家郑重地与村党支部签订了一纸契约,重信重诺,整村搬迁,一锤定音。
新村建成后,秸秆如何堆放、污水如何处理、矛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一直考验着镇村两级干部。年以来,天山口镇党委引导十家段组实施依法治村工作。在村里成立了人民调解中心,培养了一大批容易接受法治观念、知法懂法守法、善于调解纠纷的法律明白人,尝试着村级矛盾村民调解,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两年来,村委会与村民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大小矛盾基本都在村级人民调解中心调解完成,没有上访现象。
在脱贫攻坚中,驻村第一书记组织村民编写《村规民约》,大家集思广益,一口气议定了28条村规民约,把村里的大事小情都以大家认同的规范制度进行了约束,村里的文艺骨干还将《村规民约》编排成“三字经”供文艺宣传队伍宣讲。
在《村规民约》约束下,十家段组严格落实“”工作法和“三务公开”制度。年,民主决策村级管理事项65件,公开信息余条,确保村级事务始终在阳光下运行,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集体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
如今的十家段村民,通过村规民约等形式全面深化村民自治水平,群众一改陋习,村民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了进一步倡树新风,巩固乡风文明成果,在党支部的推动下,十家段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讲习团作用,在党员干部层面,采取党员干部讲党课、党校老师授课、各级各类模范人物讲事迹等方式,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党员干部坚定政治信仰,在群众层面,采取小规模、互动式、接地气的面对面宣讲交流,解读脱贫攻坚、法律法规、社保民生、乡村振兴等政策,提高群众政策知晓、思想觉悟、法治意识,让群众更加理解和支持党的政策,听党说、跟党走,坚定群众致富奔小康信心。
以帮“传”技能,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在联建党组织帮助下,十家段组建成日光温室暖棚50栋,标准化养殖棚圈平米,规划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孵化基地一处。为了让群众摆脱以往“望天收”的传统种植方式,依托文明实践阵地,组织志愿者队伍与群众面对面传授就业技能、农牧业种养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拓宽群众就业途径、经营能力,帮助群众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形成有难事找组织,群众更加依靠党,依赖党的良好氛围。如今十家段贫困户已经成为日光温室大棚反季蔬菜的种植能手。
以评“传”道德,塑造乡风文明新农村。借助村级组建的道德评议会、爱心超市,开展村内的好人好事、在某一方面或领域里起带动作用人物的评议评论活动,崇德向善,引领社会风尚;开展村级最美系列、模范人物等表彰表奖活动,培育典型,弘扬善行举义,模范人物、典型事迹在群众的口口相传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的道德价值观,让群众看到人民的信仰、民族的希望,文明村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逐步形成。
以乐“传”文化,奔向全面小康新生活。十家段的新村建成后,镇党委在这里建设了百姓大舞台、清风园主题广场、新时代传习广场,围绕“四德”建设,成立红白理事会、村级文艺宣传队、戏曲爱好者协会,结合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累计开展了余场次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最美庭院、最美保洁员、最美公婆、最美儿媳、最美家庭”等系列评选活动,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推动全体村民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十家段的日间照料中心建成后,人们对孝老爱亲有了更多的期盼,群众们纷纷参与日间照料中心的规划和建设,提出了来自群众、适合群众的合理化建议。不久的将来,群众们将享受到社区化的健康服务、孩子们将享受到社区化的游乐活动,全村群众对美好生活更加向往,积极向上的心态、健康文明的村风逐渐形成。
编辑:毕科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