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敬畏、依赖、适应大自然,逐水草而居的迁徙游牧是勤劳勇敢的蒙古人最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虽然,在现代化的冲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天人合一的游牧生活几乎已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传说,但在中国正北方——赤峰,有一个地方依然传承着这一古老文明,这就是: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苏木。每年六月一日起,阿鲁科尔沁旗北部巴彦温都尔地区,一千多个蒙古族牧民,赶着几十万头只牛马羊,沿哈布其拉、古日班达巴、敦达乌苏分三路进行大迁徙,绵延几十里,浩浩荡荡移入夏季牧场,成群的牛羊和牧民一起上演原生态环境与人的纯朴纯净完美融合的壮观场面和独特人文景观。今年夏天,记者跟随牧民,历时两天半,完成了一百公里的畜群转场,体验转场的艰辛和牧民的辛劳。
戳下方图片听新闻内容↓
清晨五点多,牧民刘向东就将自己家的95头牛,赶出草场,踏上转场的路。刘向东家是第一批出发的,刘向东忙着照看牲畜,邻居们自发来到他家,帮他收拾行李、装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忙碌,大到蒙古包设备、小到柴米油盐,满满当当的装了一皮卡车。
七点刚过,一回到家,来不及吃口早点,刘向东夫妻二人就出发了。
刘向东负责开车提前赶到夏营地,搭建蒙古包,妻子骑摩托,帮助趋赶牛群。
由于地理原因,位于大兴安岭的高格斯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把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的天然草场隔离成南北不相连的两片儿,为了有效利用草场,阿旗两片草场分成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用轮牧的方式让草场得到更好的休养生息。这两天,夏季牧场的牧草已经全部返青,转场牧户将在夏营地放牧三个月。与往年不同,为了保护生态,今年旗里首次对进入夏营地的牲畜数量进行了核定,根据刘向东家草场载畜标准,他家只有95头牛可以进入夏营地。出发之前,刘向东花一万多元钱把无法转场的47头牛、35只羊全部寄养在亲戚家中。
为了方便转场牧民,旗里在转场线路的两侧全部建起网围栏,畜群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沿着转场路线行进。越往前走,转场的畜群越密集,转场过程中,因为照看不到,牛羊很容易因为混群而走失。
为了不使畜群混起来,夫妻二人一刻不停的在牛群周围趋赶。经过八个多小时行进,刘向东家的牛群终于来到了高格斯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入口处,这里已经有先期抵达的二十多个牧户的畜群正在办理手续,等待进入并经过二十公里的保护区辖区。在入口处,旗林草、检疫、环保等六个部门联合设立检查点,核实转场牧户是否有牧民证,车辆是否有通行证,牲畜数量是否和核定标准相同。这些都是阿旗为保护夏营地生态,今年推出的特别服务。阿鲁科尔沁旗巴彦宝力格嘎查牧民刘向东:
阿鲁科尔沁旗林草局副局长额尔登巴格那:
到了夜间,为了避免牲畜丢失,所有畜群都就地停住,主人也只能和衣陪伴在左右,饿了吃一口自备干粮,渴了喝一口河水。两天后的一大早,眼看着离夏营地只有不到二十公里的路程了,刘向东便提前开车到夏营地扎蒙古包,刘向东说:这些牛大都经历转场,一走到自己家营地就会自动停下来。在夏营地,草场的牧草长势明显要好很多,许多牧民已经提前在自家草场上扎起蒙古包,就等畜群到来。
周围邻居们也纷纷过来帮助扎蒙古包,众人这个打桩、那个立架,抬板围裙,两个小时后,静静的混都仑河畔又多了一座蒙古包,刘向东也拿出了在家中时烀好的牛肉、烙好的饼犒劳大家,共同期待水草丰美的草场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收入。刘向东:
阿鲁科尔沁旗位于我区东部赤峰市境内,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旗县,也是目前我区唯一保留游牧生产方式的牧业旗。当地牧民每当季节变化,都会根据牧草的生长周期进行有序转场,这样既能让牛羊得到充足的饲草,也能让草原得到休养生息。巴彦温都尔苏木苏木达乌力吉孟和说,游牧转场是合理运用的草原的一种方式,多年的游牧专场让阿鲁科尔沁旗北部草原一直保持着原状。只要控制好载畜量,草原生态才会越来越好。达乌力吉孟和:
转场,是草原游牧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在传统的游牧生活中,牧民们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之为转场,转场也是让草原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的一个重要措施。逐水草而迁徙是牧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摸索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随着社会发展,阿鲁科尔沁旗依然保留与发展着蒙古族独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正是这种特有的草原游牧系统使牧民、牲畜和草原之间的依存关系延续至今。希望延续千年的游牧文明不会消失,希望马背民族那种崇尚自然的信念一直流传下去……来源:内蒙古新闻广播原标题:《他们和它们的转场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