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两边是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新春开展
近几年,博物馆里过大年已经成为新年俗。
观众赏新春展览,体验民俗活动,游博物馆……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感受浓浓的年味儿,
更是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院长
“长城两边是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作为鄂尔多斯市博物院的新春开年大展,通过文物向观众娓娓讲述内蒙古地区几千年来农耕与游牧文化交流、融合和升华的历史脉络。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节目“与历史对话”访谈录制新春特辑走进鄂尔多斯市,专访鄂尔多斯市博物院院长、研究员窦志斌。
“长城两边是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联合,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鄂尔多斯市博物院、乌兰察布市博物院、托克托县博物院参办。“长城两边是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通过多件(套)精品文物,以“农牧结合的早期形态”“长城的修建与多民族交融”“长城沿线多元文化的汇聚”三个部分,通过这种有形、有感、有效的展陈方式,系统揭示内蒙古地区几千年来农耕与游牧文化交往交流融合升华的历史脉络,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希望通过该展览,让群众可以更系统地了解内蒙古地区几千年来农耕与游牧文化交流、融合和升华的历史脉络。
展览海报
春节期间,前来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反响强烈。独具匠心的“文化盛宴”,成了鄂尔多斯市博物院送给大家的新春大礼,新春期间在博物馆里增加了知识、感受了幸福。仿佛穿越了时空,真正体会到早在千万年前过年就有的热乎劲儿,感受到别样的文化魅力。
参观照片
坐着轮椅的张女士带着她的孩子举家前来观展,她说:“一家人到鄂尔多斯过个团圆年,来博物馆感受文化的魅力,感受家乡的温暖,年讨个好彩头。”这场“文化盛宴”吸引了不少市民来此打卡,让观众过个热闹的文化年,把新春的喜悦也带回了家。”
参观群众:张女士一家
“长城两边是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主旨思想是体现长城两岸一家亲,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最终由多元走向一体。本次展览分为“农牧结合的早期形态”“长城的修建与民族交融”“长城沿线多元文化的交融”三个部分,通过多件(套)精品文物,系统揭示内蒙古地区几千年来农耕与游牧文化交流、融合和升华的历史脉络。
第一部分“农牧结合的早期形态”,分为“西东共鸣——黄河流域和西辽河流域”和“游牧渐强——考古学上的多元因子”两个章节,主要讲述夏商周时期所谓“长城地区”农牧结合的早期形态。
第二部分“长城的修建与民族交融”,分为“万里长城——阻不断的南北交往”“民族熔炉——拓跋鲜卑的融合之路”“走向统一——隋唐时期的繁荣”三个章节,主要体现战国至隋唐时期长城地带的民族交流和融合。
第三部分为“长城沿线多元文化的交融”,分为“并存与更替——辽、宋、金的交往”“多元汇聚——元朝的大一统”“并立与交融——明朝与蒙古的互动”“守疆卫土——清朝的漠南蒙古”四个章节,主要讲述宋辽金元到明清时期长城沿线各民族的融合。
一般来讲,长城以北宜牧,长城以南适农。长城文化带的形成不仅是自然与生态环境使然,也是不同族群与文化在此相互作用的结果。自全新世以来,气候的变化导致时农时牧成为这里主要的经济社会形态。从夏商时期开始,农耕与畜牧业区域的变化,使长城地带文化的多元性日益凸显出来。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民族对中原诸侯的威胁日益增强,秦、赵、燕等诸侯国纷纷修筑长城。随着匈奴部落联盟的日益强大,秦汉两朝亦大规模修建长城,并不断完善其防御功能。但长城的修建依然无法阻挡双方的交流与交往,汉匈和亲、边关贸易、张骞“凿空”、东西交流等都无法避开长城两侧的汉匈双方。东汉晚期,鲜卑占据匈奴故地,并在逐步南迁中融合汉化。隋唐时期,北方草原的突厥、回鹘等,尊崇中原礼法,联通西方诸邦,为中西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助力添彩。
宋辽金元时期,是中原宋王朝与北方割据政权——辽、金并立的时期。虽然彼此间有的设置了军事防御设施,但北方民族仿照中原王朝建制、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交往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入元以后,采行汉法、实行行省制度;尊孔重儒,开科取士;畅行驿路交通、鼓励经济贸易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行,有效地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注入了强劲的动力,长城也失去了其军事防御的意义。
展出的典型文物
蛇纹鬲夏商内蒙古博物院藏
1、夏商时期的蛇纹鬲,蛇纹鬲是朱开沟文化时期独具特征的陶器之一,形体较小,便于携带,主要用于煮制食物。因在器物的领部、裆部及袋足等部位装饰有近似蛇状的细泥条附加堆纹,故称“蛇纹鬲”。
蛇纹鬲是伴随朱开沟人生存的自然环境不断向干冷发展,社会经济由典型的农业经济向半农半牧的转变应运而生,是长城地带最具特色的一种器类。
彩绘陶鬲夏商内蒙古博物院藏
2、夏商时期的彩绘陶鬲,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大甸子墓地出土,这些陶器是为死者随葬专门制作的。大甸子墓地埋有墓近千座,排列密集而有规律。墓葬的大小、随葬品的种类与数量存在差别,反映出当时居民已有贫富与等级的差异。
上郡守寿青铜戈战国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3、战国时期的“上郡守寿”青铜戈,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牛家梁出土,现藏于鄂尔多斯市博物院。
“上郡守寿”青铜戈,两侧均刻铭款,一侧为“十五年上郡守寿之造,漆垣工师乘、丞鬶、冶工隶臣奇”,另一侧铭文模糊不清,可识别的仅有“中阳”“西都”等。根据铭文可以了解到,这件青铜戈是在秦上郡由名“寿”的监制官监制下完成的,而该戈锐长援、中长胡三穿的形制特征,对应秦惠文王至秦昭王期间的战国中晚期,因此,监制官应该是《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的“(秦昭王)十三年伐韩取武始”的大将向寿。秦上郡是在征伐义渠戎后所设,郡治在今陕西榆林城东南,今鄂尔多斯东南部当时均属上郡所辖。
金镶贝玉妇女头饰、耳饰汉代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4、汉代的金镶贝玉妇女头饰、耳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沟畔出土,全套耳饰由长方形鹿纹金饰牌、方形嵌蚌金串饰、包金玉佩等组成。鹿形动物纹是典型的草原文化特征,嵌蚌及其周围的连珠纹工艺,是波斯等西方文明的工艺特征。这套首饰与玛瑙项饰等,反映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
鎏金高士图银杯辽代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5、辽代的鎏金高士图银杯,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这件器物口沿、圈足、器腹均以凸起的联珠纹作边框,口沿下外侧錾饰一周对鸟衔花纹,器腹7面刻画了7个闲逸的高士,均头戴花冠,身着宽袖长袍,有抚琴、看书、书写、举杯、闲坐等,形态各异。人物背面有柳枝,鱼子纹。腹底刻一周草叶纹,圈足刻山形纹。
像这种带柄杯与粟特银杯的器形非常接近,也是唐代金银器中常见的器形。辽代金银器中相似的还有通辽市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人物纹八棱金杯、赤峰市巴林右旗洪格尔哈鲁辽墓出土的乐舞纹八棱金杯等。耶律羽之墓的这件银杯特殊之处在于七棱杯体和柄缺失,有异于粟特常见的八棱杯体和完整的环柄。杯体七面体内各錾一位高士,如果确为中国传统的竹林七贤题材,那么这是契丹工匠为了安排七位高士对粟特器形的改良。
本次展览展品内容非常的丰富,包含来自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鄂尔多斯市博物院、乌兰察布博物馆等珍贵文物多件(套),邀请全国各地的观众,来鄂尔多斯市博物院感受这一场长城文化的盛宴。
-THEEND-
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附本文链接并标明“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